工業企業車間工具管理規章制度

一是經驗統計法,它主要是根據工人民眾的實際經驗,或者對工具消耗統計資料進行估算,而制定出工具消耗定額。這種方法工作量小,簡便易行。

另一種方法是技術計算法,它是根據工具的耐用期限和使用這種工具的時間長短,來制訂消耗定額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工作量較大,但比較準確。

它的計算公式是:

〖jz〗〖sx(b〗某種工具〖〗的消耗定額〖sx)〗=〖sx(〗〖sx(b〗制定一定數量產品時〖〗某種工具的使用時間〖sx)〗〖〗某種工具的耐用期限[sx)]

式中一定產品數量通常以100或1000個零件(或產品)作為計算單位。對沒有消耗定額的工具,可根據各車間按月估計的工具消耗量,領用的“以舊換新”,按需領用。

在做了上述計算後,再把各種產品消耗某種工具的數量相加,即得計畫期某種工具消耗的總量。

工業企業計畫期工具需要量,除計算工具消耗量外,還要計算工具周轉量。工具周轉量包括工具總庫的正常儲備量,各車間工具室儲備量以及使用、修理中工具占用量,一般按經驗統計法確定。某種工具消耗量和工具周轉量相加,再減去期初期末工具實際盤存數差額。即可求得計畫期該種工具需要量。

企業的工具管理部門,也可以直接將各車間計畫期申請各種工具的需要量匯總,根據工具總庫周轉量的變化情況,編出工具需要量計畫,組織工具的製造和供應。

(三)工具的供應和管理

企業的工具管理部門,除了要負責制定和修改全廠工具消耗定額、周轉定額和儲備定額外,還要有計畫地合理地組織工具的生產和採購。企業使用的工具有標準工具和專用工具兩大類。標準工具是指通用於不通零件加工的工具,有標準規定,一般由專業生產的工具廠製造,企業需要這種工具時,應由廠外購入。專用工具是指限用於某種零件上的工具,以及工具車間製造工具的工具(二類工具),一般均由企業自行組織設計與製造。外購工具應事先提出計畫,由供應部門負責購入,自製專用工具,應納入生產技術準備計畫,編制工具生產計畫,交工具車間生產,及時供應生產需要。

定貨點的確定,可以根據周期(從提出工具定貨到工具入庫的期限,可以是自製一批工具的時間,也可以是外購一批工具所需的時間)及工具平均日耗量,按下述公式計算:

定貨點=最小儲備量+平均日耗量×定貨周期

當工具庫存由於逐漸消耗達到定貨點時,就應提出定貨申請。當達到最小儲備量時,這批定貨恰好到達,這樣,庫存就上升到最高點(最大儲備量)。當庫存又下降到定貨點時,再提出下一批定貨。如此周而復始,可以保證庫存儲備,使工具供應不致中斷。

各車間的工具室(員),從工具總庫領取工具後,負責收發、保管和回收,以及統計等工作。

企業的工具管理部門(科、車間),一般設有工具總庫,對外購和自購工具進行統一驗收,登記、保管,按車間耗用工具的限額傳送各車間工具室(員)。工具總庫應有一定工具周轉量,既要保證生產正常需要,又要有合理的儲備,並經常對庫存數量進行統計,及時把庫存情況報告厂部工具管理部門以便及時採購和供應,避免供應中斷。

為了保證工具的不斷供應,工具總庫應建立日常計畫供應制度。通過這種制度,就可以知道何時需要補充工具,及時提出定貨申請,使工具的供應保持不中斷。實行這種制度時,要為每種工具的庫存規定最大儲備量、最小儲備量和定貨點,最小儲備量也就是保險儲備量;最大儲備量是最小儲備量加上一批定貨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