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特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進行了具體部署。這是我們黨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思想理論建設上的又一重大創新,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時代發展趨勢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歷史方位的準確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內容全面系統、內涵豐富深刻、思想理論性很強的科學體系。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富強即國富民強,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文明指的是需要遵守共同的行為規範與準則,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徵。和諧是指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和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即形成全體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即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愛國是基於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係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係的行為準則,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誠信即誠實守信,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傳統價值觀的繼承與超越。中國傳統價值觀是以儒家價值觀為主幹,輔之以道家價值觀和佛家價值觀,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價值體系。兩漢以後,儒家的價值觀占據了統治地位,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導思想。以儒學價值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厚德載物,意思是君子應效法大地的胸懷,包容不同方面的人,容納不同意見,這樣才能承擔重任。重視個人品德修養,認為作為一個人的理想人格是內聖外王。有重人倫、求和諧、盼安定的一面,有助於社會穩定。但也有保守、落後消極一面,如倡導安貧樂道。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對北漂顏回讚不絕口。“君主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特別是忽視人的本能,宋代的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滅人的欲望。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傳統價值觀的繼承與超越。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德治,也講法治,但德主刑輔,主張用道德教化作為訓導臣民的主要手段,刑法作為補充以及輔助,因此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法治精神,在本質上是為人治服務的。法治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就是法律至上。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結合是對傳統儒家“德主刑輔”治國方略的歷史性超越。

儒家強調民為邦本,孟子還提出,“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這裡的民是等級制的產物,我國歷史上人是分等級的,基本上分為良民與賤民,元代還將人分為十等,知識分子排第九,故稱臭老九。賤民是不能稱為民的,如我國改革開放前的五類分子就屬於賤民,不屬於人民民眾。平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體現了我黨以人為本的的執政理念,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背景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疑,平等的價值取向上是對儒家“民為邦本”思想的批判繼承與本質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