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特點

重義輕利、重農抑商、崇儉黜奢等傳統儒家經濟倫理價值觀,體現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其顯著的歷史局限性。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取向。鄧小平說:“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及人的自身文明素質提升等構成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鮮明特徵。滿足或正視個體正當、合法的利益是推動全體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的有效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變革傳統儒家“重農抑商”和“重本抑末”的思維定勢。市場經濟是功利性經濟,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僅不排斥合理的自利動機,而且還有促成合理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功能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每個人既是經濟人又是道德人,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必須考慮到他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否則就難以實現自身的利益。總之,市場經濟肯定和尊重個人的合法利益,並且鼓勵個人通過符合道德的、法律的方式獲取自己的利益。因此,在道德價值層面提倡“義利兼顧”、“見利思義”,突破儒家傳統“重義輕利”和“存理滅欲”的價值觀。可見,無論在經濟價值取向上,還是在道德價值層面上,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觀,是對傳統儒家經濟倫理價值觀的批判繼承與時代超越。

從儒家的“大同社會”,到康有為的“太平盛世”,再到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等,和諧社會是中國儒家先哲不懈奮鬥的目標。其中,儒家描繪的“大同社會”主要包括“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親其所非親”,“子其所非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及“盜竊亂賊而不作”等基本特徵。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和諧,不僅包括社會關係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民主與法制、公平與效率、活力與秩序、科學與人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者都強調和諧,但要求不一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在和諧社會層面是對儒家倫理價值觀的批判繼承與本質超越。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和發展了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體系是新民主主義時期培育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石。經過我們黨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艱辛探索,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二是為人民服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核心價值觀的根本內容和精神動力。毛澤東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隊伍,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三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終建立社會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和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主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座大山”。四是集中體現為“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綱領。毛澤東提出了“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綱領,深刻、集中、高度地體現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五是廣泛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寫下了《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等光輝著作,號召共產黨員加強共產主義道德修養;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我們黨提出了要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優良傳統和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得到廣泛深入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指引中華民族走向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科學理論武器。二是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構想。面對舊中國的貧窮落後和一窮二白,我們黨把走向繁榮富強作為國家建設的最主要目標,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上,我們黨於1964年12月提出了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戰略目標,成為一面動員、凝聚、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偉大精神旗幟。三是廣泛開展了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團隊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全國形成了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和服從大局、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等優良社會風氣。四是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新中國建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展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兩彈一星”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培育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怕困難、勇於攀登的精神品質,培育了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