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區經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近年來,江華瑤族自治縣委、縣政府按照“做山水文章,興特色產業,下效益功夫,求重點突破”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力爭至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國內生產總值年遞增12.8%以上。要實現這個奮鬥目標,重點是加快擁有近9萬人口的林區經濟發展步伐。為此,筆者就當前如何立足林區現狀防止“林農返貧”,加快林農增收、推進小康建設等系列問題進行了認真調研。

一、江華林區鄉鎮經濟發展現狀

江華瑤族自治縣林區鄉鎮包括碼市鎮、大錫鄉、貝江鄉、未竹口鄉、水口鎮、湘江鄉、務江鄉、花江鄉、兩岔河鄉9個鄉鎮,幅員1700平方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的53%。共有137個村委會791個村民組,人口近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9%,其中勞動力人口4.8萬人,約有2萬人口常年外出務工經商。9個鄉鎮的gdp、鄉鎮工業總產值占全縣比重小,近4個鄉鎮工業發展幾乎空白,其中的兩岔河鄉屬於省級重點扶貧鄉鎮。由於這些鄉鎮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口整體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經濟發展十分緩慢。

二、制約江華林區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公共基礎設施滯後。客觀分析,江華林區鄉鎮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居住較為分散,林農大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常住人口小於300人的村落較多,甚至出現了一些常住人口“空殼村”,如此小規模的村落既不利於最佳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又不利於第三產業發展和農村經濟信息傳播。二是困難的縣財政制約了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近年來投入的大量資金,遠遠不能滿足林區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致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滯後,村民物質生活條件較差。目前,電話、公路未達到的村仍然較多,交通條件和信息通道亟待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和各項生活用品人均擁有量也遠落後於農區。

(二)人口文化素質偏低。林區鄉鎮民眾文化教育較為落後,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文化程度稍高的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經商,留守在林區的人口均為受教育年限偏低的“386199”部隊。另外,林區許多先富起來的農民和高素質林農為了改善生活質量,紛紛移居縣城或發達地區,留守林區的農民充當起林區經濟建設主力軍角色,發展後勁明顯不足。

(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總量嚴重偏少。目前全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比重由5:3:2調整到4:3:3,再放到林區,經濟總量少,產業結構更不合理,主要原因是二、三產業經濟不發達。近年來,江華瑤族自治縣著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雖然在林區建設了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但林區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不夠,企業引進不多,林區經濟與農區經濟反差十分明顯,生活水平與農區相比差距也呈逐年拉大趨勢。

三、加快江華林區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殊途同歸,要把林區經濟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江華新的增長點,必須要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思維,要制定林區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把區位、優惠政策和林區自然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互促共進,共同繁榮,全面推進社會經濟發展。

(一)要強化林區幹部激勵機制,營造一個“人人抓經濟”的良好氛圍。現在,林區鄉鎮大多數幹部或忙於轄區內的社會事務管理和上級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或忙於向有關部門跑項目、跑扶貧資金,很少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總體思路。今後,林區幹部必須進一步更新觀念,改變傳統工作方法,要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整理經濟發展思路,制定本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在注重社會事務管理同時,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少坐辦公室,多到農戶調研,切實發揮致富領頭人的作用。要進一步完善林區領導幹部工作激勵機制,逐步提拔一批年輕、有經濟頭腦的領導幹部到林區工作,並對林區鄉鎮一把手經濟建設政績實行重點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