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重在實踐

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重在實踐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我發言的題目是“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重在實踐”。我想通過我的發言,能夠與大家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不是可有可無、可重可輕、可緊可鬆的事情,而是必須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可持續發展必須貫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踐之中。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從1992年聯合國環發大會以後,便很快被世人所接受。因為它確立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三大支柱,在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中“克服危機、保障安全、實現未來”三大課題中,成為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如果有一天,某一位學者由於研究可持續發展而獲得諾貝爾獎的話,我們大家一定都舉雙手贊成。這是因為我們深信,沒有什麼理論比可持續發展對人類來說更為重要的了。

一、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

20世紀,我們在取得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多年來,不計資源和生產成本的以資源型為主的產業結構,經濟非但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卻是觸目驚心的。僅以山西省為例,據中國科學院《2001年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研究,山西省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五大支持系統中,生存支持系統、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的能力都排在全國的下游,特別是生存支持系統排在最後。由此造成的後果,不僅制約著經濟發展,而且影響著社會進步,威脅著人類健康,滲透到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有資料顯示,山西省人均用於醫療保健的支出是全國最高省份之一。實際上,由於污染引發的,到現在尚未徹底查清的疾病還是個未知數。同時,生態環境破壞還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小組1號報告中指出,2000年全國僅大氣和水污染直接經濟損失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上。伴隨著人口增加,經濟與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斷增長,而可持續發展的中心是實現公平,特別是代際公平。地球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環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方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負重,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別的選擇嗎?實施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質量。如果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連我們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不是也太可悲了嗎?沒有什麼比污染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為可怕,但我們的一些領導幹部,特別是一些基層幹部,卻仍然沉迷在一味追求單純的經濟發展,甚至陶醉在所謂的兩位數的發展速度上,這樣就顯得何等的麻木,何等的愚昧!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經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問題在於,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發展經濟,答案應該是十分明確的。連續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多種場合和多次會議上,都反覆強調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全國人大、國務院各部委也相繼出台了《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把可持續發展戰略貫穿到各個領域,並取得了明顯成效。太湖經退耕還湖後,面積正在擴大;塔里木河恢復了流水。山西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成長速度明顯提高,環境質量趨向好轉,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太原市經過綜合整治後,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一舉甩掉了全國大城市環境質量倒數第一的帽子,而且在一年之中有半數以上的時間環境質量好於二級。但是,無庸諱言,在一些地方,國家限期淘汰的落後工藝、設備,仍被企業視為掌中寶,愛不釋手;早該被取締、關停的小煤窯,還在瘋狂地、不顧死活地肆挖濫采,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時至今日,我們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執迷不悟地幹著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蠢事,重蹈著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路。大力發展經濟是完全正確的,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無異於飲鳩止渴,殺雞取卵。當然,我們沒有理由回過頭去指責瓦特發明蒸汽機而引發的工業污染,更沒有理由指責359旅在南泥灣、軍墾兵團在大西疆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完全應該做一個清醒的領導者,為了未來,為了子孫,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任何行為負起歷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