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重在實踐

二、可持續發展重在實踐

雖然我們近幾年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面對殘酷的現實和嚴竣的形勢,我們所有的努力簡直是杯水車薪。之所以如此講,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缺乏合力。眾所周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治家們從黨風建設、法制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幹部激勵機制和幹部作風轉變等方面去努力;需要社會學家從轉變人們的觀念,改變人們落後的消費觀念和生產方式入手;需要經濟學家在轉變生產模式、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等方面下功夫;需要生態學家用生態學理論來研究循環經濟理念,並以此來指導實踐。當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同力協作,以及所有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自覺行動,關鍵是要形成合力,付諸實踐。不幸的是,21世紀議程的實施在基層一些地方仍然只局限於在極少數部門之中,甚至還僅停留在檔案上,躺在抽屜里。二是對全面的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在現實社會中。一些人片面地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國民經濟成長越快的地方就是發展最快的地方。評價一個地方發展成績的主要指標也是國內生產總值及經濟成長速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一些地方政府,突出表現在對國內生產總值、對增長目標的瘋狂追求,不考慮企業本身的環保要求,不考慮地方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根本沒有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來科學衡量全局的工作,忽視了小康社會前面特有的限定詞“全面”二字。三是片面的政績觀和不恰當的幹部激勵機製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人們普遍認為經濟發展快速就是政績突出的集中表現,並且把這一標準作為評判幹部成績優劣的主要尺度,而對資源、環境這些可持續發展要素的考核卻缺乏硬性指標,致使一些幹部常常採取涸澤而漁的短期行為。在一些地方,可持續發展有名無實,形同虛設,甚至成為“盲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盲區”並不是只存在於個別地方。四是,一些幹部的工作作風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艱巨任務不相適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門科學,需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實踐,需要靠堅強的幹部隊伍和紮實的工作作風來保證,任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都只會將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停留在口頭上,把可持續發展喊成悲壯的口號

三、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

發展是硬道理,只有可持續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之一。黨中央還提出我國經濟建設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通過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由此可知,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中,可持續發展必須貫穿於我們的各項工作中,形成全國自上而下的實踐群體,必須從各級領導幹部做起,從每個公民做起,才能真正使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們共同的行動綱領。

首先,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實對可持續發展負總責。江澤民同志在歷次召開的中央國策座談會上都強調指出,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但在實際工作中,與真正做到一把手負總責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基層尤其如此。各地的實踐證明,一把手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高低和工作力度大小,直接關係到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關係到民眾生存環境的改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講,切實把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作為硬性指標納入黨政一把手的政績考核內容,做到任前公示,離任審計。凡是考核不及格者,不得提拔或重用,以嚴格的政績目標和考核要求來指導和促進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真正抓好可持續發展工作。世界銀行在向中國政府遞交的關於中國環境問題研究報告中特別指出,我們未來的重點應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經濟政策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上。這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一把好努力做到在制定重大經濟和社會發展決策時,充分考慮環境容量和資源成本,建立起綜合決策機制,將社會和經濟發展建立在結構最佳化、良性循環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