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市場經濟下的公證誠信

淺議市場經濟下的公證誠信

**市公證處 ***

西安寶馬案之後,公證業的誠信受到空前的質疑。公證這個靠信用吃飯的行業,開始面對誠信的流失。誠信是公證最大的價值所在,是公證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公證在社會信用建設中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公證的本質就在於確保所公證的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的真實性、合法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否誠信,關係著公證業的存亡,也是公證的固業之根。然而在當前,公證機構被剝離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場的時候,過分地追求經濟利益,使公證的誠信被打了折扣,我們不得不重新探討市場經濟下誠信對於公證的重要。下面,筆者就從產生公證誠信危機的原因和如何加強公證誠信建設方面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公證的效力決定公證必須講誠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都有舉世矚目的成就,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調動了人們生產積極性,讓更多人富起來的同時,也誘發了人們的貪慾,求利心理,特別是當個別人在犧牲了誠信能夠換取經濟上的最大利益後,就會引發更多人的效仿,不誠信會漸漸向社會各個領域滲透。言而無信在日常交易中頻頻出現,導致了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相互欺騙,社會誠信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公證的作用就突現出來,更多的人們把希望寄與公證,這主要是由法律所賦予公證的三大效力決定的:

第一、證據效力。公證書具有法定的證據效力,一旦涉及訴訟,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將“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列為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的事實之一。

第二、強制執行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18條規定,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不必經過訴訟程式。

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規規定或國際慣例或當事人約定必須辦理公證的法律行為若不履行公證程式,則該項法律行為就不能成立,不具備法律效力。公證書是國際交往中各國公認的文書,它不同於一般文書,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適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證文書的出具,體現了不應被懷疑的誠信原則,體現在對當事人事實的一種真誠的記錄。它的信譽就是公證文書在社會上的公信力,並且其效力遍於全世界。

二、導致公證誠信下降的原因

公證機構改革以來,公證機構不再是國家機關,而是自負盈虧的事業法人和中介機構。進入市場以後的公證機構,既要行使國家的公共證明權利,又要填飽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堅守誠信原則,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誘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終會決定行為方式,加之公證法遲遲不出台,使公證行為本身就缺法可依,導致公證機構可以隨意拿作為國家公權的國家證明權作換取部門利益的籌碼,參與非法利益的再分配,加劇了社會的不誠信度。導致這樣的結果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公證市場化,導致國家公共證明權力成為商品。由於以前行政體制下的公證機構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將其轉制為自負盈虧的社會中介組織,然而改革並不是要把公證處完全推向市場,公證行為完全市場化運做,勢必導致公證機構把國家證明權作為交易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