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為本,永葆企業生機

堅持以人為本,永葆企業生機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統籌兼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把“以人為本”正式寫進黨的檔案,這是第一次,也是指導中國社會健康協調發展的一個歷史性重大突破,它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反映了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突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執政理念和價值觀念。它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深得民心。

一、“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及現實價值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吸取歷史的教訓,尊重人性的規律,鼓勵和肯定了一切通過勤勞致富的手段實現個人利益的行為,把“為己利他”奉為評價全體社會成員行為善惡的基本準則,同時把“不損人”奉為最低標準,及時為一切促進社會發展的行為解除了精神枷鎖和人格桎梏,極大地解放了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激發了廣大民眾創業的激情和首創精神。因此,才會有我們今天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其實就是向“以人為本”價值源泉皈依的結果和效應。

今天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向更加旗幟鮮明地尊重人性的基本規律,把人性規律當作我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根據和出發點,把人性當作我們治理社會的一切規範性價值的源泉。只有我們回歸到這個境界,我們的治國方略才能回歸常識和理性,充滿科學的精神,才可能事半功倍,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真正走出中國幾千年歷史興衰更迭的周期怪圈。

要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通過公正科學的程式落實到中國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去,化作廣大人民民眾獻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精神動力,必須首先弄清楚“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民眾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主體,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意味著要把增進全社會和每個人的利益總量作為評價和衡量我們一切制度,一切規範,以及政策措施的終極標準。從單純追求經濟成長到確立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戰略,是世界性的發展觀轉變,也是大多數開發中國家走過的道路。中國新發展觀的提出,汲取了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和教訓。

以人為本關注的是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肯定。人除了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外,人還是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存在。人作為人格主體的一個根本內涵,就在於人是創造價值、生成意義的。人的價值和意義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創造的。勞動和創造是一切價值的源泉,人只有在勞動創造中獲得價值、實現價值、確證價值。創造價值、生成意義是人的生存及其活動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生成意義是以人為本原則所追尋的目標。從更普遍範圍講,人積極地創造價值、生成意義決不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還要能夠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一個人為滿足他人和社會需要所做出的貢獻和服務,是人生的一種崇高目的,實現這個目的,更體現出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要在肯定和重視人的價值和意義的存在同時,想方設法為人能夠創造更大價值、生成更大意義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