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聞角度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發點,又稱作“視點”、“觀點”、“觀察點”等。文學藝術創作講究角度,新聞寫作同樣重視新聞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中的這兩句詩,看似描繪廬山在不同視域中所展現的千姿百態,實則以形象寓理;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得出的結論會不盡相同。在人們日常的語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角度的掌握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樣的事,說法和表述各異,效果各異。清朝湘軍統帥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摺中把草擬的“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這裡的“戰”和“敗”兩個字僅僅只是調換了個位置,看待問題和表述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

新聞報導作為文字交流的一種形式,其角度的選擇同樣至關重要。新聞角度的選擇是新聞寫作中的重要一環。它把握得如何,是直接關係一篇報導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在新聞報導活動中,新聞傳播者對採集的新聞素材,總是要進行分析比較,找準最佳視點,選取最佳材料,擇其最佳表現手法,來向客群傳遞新聞信息。

淺談到新聞角度,有人以上就會同報導的主題選擇聯繫起來,甚至把這二者劃上等號,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其它方面,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聞角度究竟涵蓋哪些方面呢?假如有這樣一件事:一個人亂扔菸頭,引起一場火災,由於廣大民眾的奮力撲救,保住了國家財產。這件事,可以反映這樣兩個主題:一是防火,二是贊主人翁精神。報導究竟反映什麼,完全取決於新聞傳播者看待問題的視角。主題視角定下以後,就要以此為據來確定選材視角,如果以防火為主題,選材視角就要著眼亂扔菸頭方面的事實;如果以贊主人翁精神為主題,就要側重選民眾不顧個人安危,奮力滅火方面的事實。主題和題材一旦確定,就要設計好報導結構,考慮如何安排題材和表現主題了。可見,一堆新聞素材,擺在新聞傳播者面前,從哪個方面寫,寫什麼,採用什麼表現手法,都涉及新聞角度問題。另外,客群在閱讀或收聽新聞報導時,也有一個角度問題。客群站的角度不同,對報導的看法和反映也會不同。這就是經常出現的,同一篇報導,有時會引起不同意見甚至截然相反意見的緣故。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新聞角度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新聞的立意角度——新聞主題的選擇;新聞的選材角度——報導所用題材的選擇視角;新聞的表現角度——新聞寫作技法的運用;新聞的接受角度——客群在接受新聞報導事實時所持的觀點。前三個角度,是從新聞主體——新聞傳播者這個方面研究問題的,而後一個角度談的是新聞客體——客群的問題。

下面著重探討一下新聞角度與新聞主體有關的三個方面。

清初學者王夫之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王夫之在這裡肯定了立意在文章寫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意又稱作主題的確定。在新聞報導活動中,主題被視為報導的靈魂,因此,報導確定什麼樣的立意角度,即選擇什麼主題,是關係到給報導鑄造什麼靈魂的大事,是確定什麼導向的重大問題。江澤民同志說:“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因此,新聞立意角度的正確把握,既是業務問題,又是政治問題,是新聞報導活動中不可輕視的重要環節。那么,在選擇新聞的立意角度時,應該把握哪些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