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旅遊品牌策劃書

【蘆笛岩】

因附近生長蘆草,用以做笛而得名。岩洞雄奇瑰麗,縈迴曲折,精緻集中,遊程約500米。洞內由大量天然石鐘乳組成各種景物,如獅嶺朝霞,石乳羅帳,原始森林。雲台攬勝,盤龍寶塔,簾外雲山,遠望山城,幽景聽笛等,琳琅滿目,多彩多姿,玲瓏剔透,壯麗神奇,有“大自然藝術宮”之稱。洞內有唐代以來墨跡七十餘處,不僅為研究當時社會歷史提供資料,也給蘆笛岩增添歷史文化色彩。

【寶塔山】

明孔鏞詩云:“巧石如雞欲斗時,昂冠相距水東西,紅羅纏頸何曾見,老殺青山不敢啼。”

它遠看像一艘軍艦,又叫軍艦山。塔六角七層實心磚砌,高13.30米,北面嵌佛像,叫壽佛塔,為明代所建。左邊穿山月岩,南北通透,像一輪皎月高掛大際。未吳做有詩云:“安得短篷岩下漱,長看清影照寒波。”守山和隔江的龜山對峙,像兩隻躍躍欲斗的雄雞,在朝霞映照下,更顯得形象遏真。寶塔倒影,西映入灕江,東投入小東江,遠望翠嶂落影,碧波蕩漾,峻姿挺秀。它和穿山並稱“穿山塔影”。

【堯山】

傳說唐時曾建堯帝廟,故名。冬季山頂常有積雪,頗有北國風光景象。明人嚴震直《堯山冬雪》詩云。“朔風從東來,吹墮遙空雪;灑向堯山頂,相看最奇絕。”唐時,山頂建有白鹿寺,明代山腰建白雲觀,山麓建茅庵。傳清定南王殺害明代抗清名將翟式耜、張同敞,無人敢收葬,當時庵里高僧性因與渾融領葬二公,並將二公獄中唱和詩,集編為《浩氣吟》。現古建築早毀,但白鹿洞、白雲觀、茅庵、天賜田、玉乳池的故址,以及一些古代碑刻,至今猶存。堯山西南麓還是明代靖江王墓群所在地。

【獨秀峰】

南朝未詩人顏延之有“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的詩句

又名紫金山。在桂林市中心,是桂林一座主山。平地拔起,孤峰矗立,四壁如削,挺拔秀麗。從西麓上山,螺登穿雲,初至允升門,經小謝亭遺址,直指南大門,共三百零六級到達山頂。縱目眺望,峰林四立,雲山重迭,桂林全城浮現眼底。山麓有許多岩洞,著名的有讀書岩、太平岩。北麓有湧泉,鑿月牙池,建有橋亭,景色清麗。獨秀峰有歷代石刻一百零八件,唐代鄭叔齊的“獨秀山新開石室記”,清代黃國材的”南天一柱”。張祥河的“紫袍金帶”,耆英的“介然獨秀峰獨立”等,都是桂林不可多得的石刻巨作。

【南溪山】

在桂林市區南將軍橋頭,東近灕江。東北麓為南溪索繞,故名。東西兩峰並列。聳峙千尺,北面峭壁,石呈灰白,雨後斬晴,雲霧初散,陽光映照山石,反射出耀眼的光彩,舊有“南溪新霧”之稱。山有二洞九室,洞中石乳凝成的景物,多嬌多彩,形態萬千。主要名勝,山北有金蓮港、南溪橋。白龍泉、白龍洞、元岩、泅洲岩、龍脊洞、龍脊峰;山南有劉仙岩、穿雲岩等。山崖洞壁上,留有唐宋以來題刻近兩百件。如唐代李渤《南溪山詩並序》,宋代趙夔的《桂林二十四岩洞歌》以及《養氣湯方碑》等,都是有價值的石刻。

【普陀山】

西麓元風洞,又叫玄風洞、芫荽岩。夏日過此,涼風習習,炎暑頓消。明人角安期有詩曰:”深洞貫陰崖,寒颶生不絕。懸泉石罅垂,炎月吹成雪。”1974年建護碑亭於普陀門內,亭中有唐書法家顏真卿書”逍遙樓”碑,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和明包裕的《重修廣西省城碑記》等珍貴碑刻。普陀岩壁上“碧虛岩”三篆字,是明末道人潘常靜所錯刻。碧虛岩是七星岩的舊名,後人往往誤把普陀岩當作碧虛岩。普陀石林,奇石崢嶸,石骨嶙峋。唐代李靖曾在此建慶林觀。傳慶林觀三字為唐太宗李世民親筆題書。玄武洞的“龜蛇合一”浮雕,紅蛇青龜,形象逼真。登天礬峰摘星亭,縱目四望,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壯麗景色,盡堪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