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林業觀光園建設項目建議書

杭寧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國道、09省道、宣杭鐵路、京杭運河、杭湖錫線航道穿境而過,杭州k588公車直通縣城武康。武康距杭州市中心僅半小時車程,距杭州蕭山國際機場40分鐘車程,距上海、寧波、南京均在2小時車程以內。隨著寧杭高鐵的加快建設、杭州繞城高速公路西複線和輕軌的規劃,德清臨杭近滬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雙燕村地處武康鎮郊南部,東至龍鳳村,長春村,西至山民村,南至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項目區位於104國道西側,距104國道1800米,區位優勢十分突出。

2.3.2歷史沿革與人文

德清因瀕臨余不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義。宋代詩人葛應龍《左顧亭記》道:“縣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號德清。”

德清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繁衍生息。縣境周初隸吳,春秋屬越,越滅屬楚。秦漢兩代,為烏程、餘杭縣南疆北境。三國入東吳版圖,吳黃武元年(222),武康立縣,初名永安。晉太康元年(280)改永安為永康。太康三年改名武康。唐天授二年(691),析武康東境17鄉立德清縣,初名武源,景雲二年(711)改名臨溪,天寶元年(742)又改名德清。此後兩縣長期並存。1958年,武康併入德清縣。

雙燕村唐宋時屬崇仁鄉,明時屬崇仁鄉五都。清時為南鄉五都上管一保二莊、四莊、五莊,五都上管二保一莊、二莊、三保、四莊、六莊、九莊。民國時期為防風區湘溪鎮五保,共17個甲。解放初期為上柏區鳳燕鄉百燕村、白燕村。1956年為百燕,白燕農業合作社。1958年,為龍鳳生產隊、長春生產隊。1961年調整社隊規模,把龍鳳生產隊分設鳳燕、龍鳳兩個生產大隊。長春生產隊分設長春、白燕兩個大隊。文化大革命期間鳳燕改名勝利,1978年復原名。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為上柏鄉鳳燕村,白燕村。1987年上柏鄉改鎮。1999年上柏鎮併入武康鎮,XX年鳳燕、白燕合併為雙燕村至今。

德清有千年古剎雲岫寺、宋代石橋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蹟,還孕育了沈約、孟郊、管道昇、俞平伯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名山之勝、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譽。德清歷史悠久,有著良渚文化的遺蹟和古代防風文化的傳說。境內有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莫乾山,江南最大濕地、防風古國故里下渚湖,東部千年水鄉古鎮、素有“千年古運河、百年小上海”之譽的新市。

雙燕村的福慶寺,據道光《武康縣誌》載,在縣南十八里上柏埠南。宋乾德四年,錢氏建,名鎮安院。僧崇慶開山。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元末毀,明洪武四年僧普潤重建。寺有翠屏軒,秀亭。國朝雍正八年僧寶輪復修。今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書畫家陸儼少來福慶寺,在寺側購建住房,避亂居住,並作國畫《山居圖》,題蘇東坡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雙燕村南有馬頭關,姚塢關遙遙相對,為武康鎮南北兩大關隘。據道光《武康縣誌》載:馬頭關在縣西南二十七里,高二百八十丈,周十八里。一名馬頭塢。晉成和七年,石勒將韓雍浮海寇吳興,中郎趙允,敗於馬頭塢,即此。其險隘處,日與頭關。關外為餘杭。南走宣歙。元伯顏分兵東下,破獨松天,入臨安,陸路之要害也。一雲鐵菱關,土中墾掘多鐵蒺藜。民國24年(1935)夏,馬頭關發生一起綁票大案,國民黨南京政府的中國、中央4大銀行的頭日被悍匪馬立山綁架,驚動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