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總結

如教學《落花生》一課,學生理解了“父親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的外表好不好看作比較,稱讚花不愛炫耀自己,不好看但有用”之後,引導學生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不怕風吹雨打,勇敢地把果實掛在枝頭,甘願為人類送去甜美和清香......這樣訓練學生辯證地思考,不要死盯住一個角度看問題。

三、通過複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的練習,發展語言

在熟悉、理解文章內容之後,複述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促進思維的方法 。複述一方面要求語言的連貫性,條理性,另一方面,要示有一定的速度,很能鍛鍊學生的語言、思維,教學中應充分利有這種方法。

語言表達方式的變化練習,例如:《翠鳥》描述翠鳥外形那一段課文,先許它有“一雙紅色的小爪”,再說“它顏色非常鮮”,描述它頭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顏色,最後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的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細長的嘴。”這一段作者用了兩個總分句群著重介紹翠鳥的色彩和玲瓏。學完了這一段,教師請學生按照翠鳥身體部位的高低順序來敘述翠鳥的外形。這要示學生裝的頭腦里呈現出翠鳥的形體,面對這一段課文內容光煥發進行整理 ,然後按翠鳥的頭、眼、嘴、背、腹、爪的順序,用並列關係的句形進行描述,這種語言的不同形式的訓練,就是進行語言訓練 的好方法。

四、在教學中滲透美育。

國小生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能力弱。而美育因素往往蘊含於教材中,相對抽象。為了便於學生感知美,我常通過插圖、投影等直觀教具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其求美欲望。

新教材圖文並茂,這些圖畫不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是滲透美育的好材料。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六段文字與六幅一一對應。教學第一節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圖,他們立刻被圖中那隻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公雞所吸引住。“這隻公雞的外

表怎么樣?”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公雞真美!”接著,讓學生按順序說說公雞美在哪裡。栩栩如生公雞形象激起學生的說話興趣:“公雞有大紅的冠子,有花羽摶,有油亮的脖子,還有金黃色的腳,他真美麗!”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也受到了美的薰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閱讀、觀察、說話、審美的能力。

(教育整理m.diyifanwen.com)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素質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如能抓好上述的幾個問題,問讀教學的效率必定能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