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送教下鄉心得體會

這次送教下鄉活動,利用周六時間舉行。由區縣教研室命題,備課展示,然後由全體聽課教師共同討論。我參加了國中語文階段的送課活動,分別參加了xx縣、xx兩場活動。

起初,接到通知很輕鬆,大大小小的公開課上過多次了,也有點底氣了。但當接到xx縣送來的課題時,我的腦袋一下子就大了起來,執教文言文《山市》。蒲松齡的《山市》是初一新生入學後接觸的第三篇文言文,生疏的文言字詞較多,翻譯方面饒有難度。況且,這是一篇描繪海市蜃樓的文章,學生又未曾見過,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上出新點、亮點?這真是個很大的挑戰。曾在省、市優質課堂上聽過這節課,但由於文章所限,基本無精彩案例。怎么辦?啃硬骨頭吧。

利用課餘時間,開始了研課的漫長過程。說實話,每次上公開課,都是一次煉獄,如同蛻一次皮。每當這時,我總是自我安慰,權當鳳凰涅盤重生了!付出總會有收穫!我先是背誦了文章,詳細備教基本資料,然後再蒐集有關《山市》的教學設計吸收借鑑。我發現所有的資料大同小異,沒多少出奇之處,只蒐集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海市蜃樓”圖片。於是,我又去讀了《聊齋志異》的有關文字介紹。在這裡,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山市》屬於自然小品文,雖然講述的有關鬼怪的幻象,但歸根結底還是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喔?恰巧,這篇文章被選入了課本的“科學探索”單元。那么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認識山市、探索山市,以激發他們對自然的科學探索之興趣。這個突破口,應該算有別於文學評析的角度,有新意,而且也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有了這個小小的把手,教案的設計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堂課,我就帶學生去“找鬼”去,讓他們邊讀邊品析山市之“鬼”,進而引導他們去探鬼——發掘生活中的鬼現象,也可以推薦去閱讀鬼書《聊齋志異》。“一字剖析”、“一線串珠”,這正是我喜歡的課堂。

個人送教下鄉心得(2):

我和本校其他三名教師,參加了新民市教育局基教科和師校小教部組織的“送教下鄉活動”,活動地點設在新民附小。

先是由兩位省級優秀課教師上課,說設計,說上課感言,然後再由瀋陽教研室的學科教研員點評,做講座。

第一節是四年級的數學課,岸英國小的趙丹老師,三十歲左右的男老師,戴著眼睛,典型的新派知識分子形象。課講的也滿好,因為是學生學過的課程,所以重點聽他的教學設計。這節課應該是代表省級教學水平,體現的是市教研室教研員的設計理念,能接觸到的是學科最前沿的教學動態。趙丹老師在教學用字母表示年齡時有個小環節出現了失誤點,本應該問“學生5歲時老師多少歲,”結果說成“老師5歲時……”突然趙老師反應了過來,一笑而過,沒有糾正,而是重新說了其他的數字,“學生20歲時,老師多少歲?”我到覺得這個小的失誤確實個難得的好機會,可以因勢利導,繼續問下去,“老師5歲時,學生幾歲?”同學們可能會回答“這個學生還沒出生呢。”“那在敘述老師的年齡和學生年齡關係時,老師的年齡不是什麼數都可以的,討論下,用字母表示老師的年齡應該在哪個範圍內是合理的呢?”這樣就把用字母表示老師年齡時的界限弄清了,解決了教學的難點。再深入下去讓學生探討學生的年齡用字母表示時應該在什麼範圍?啟不是很好地處理了這個教學難點,又讓這個教學的小失誤變成了小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