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教學心得體會

一、語文教學抓住“讀中感悟”的主線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更注重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而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恰恰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方法和途徑之一。

我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將“讀”貫穿於每節課之中。如在教學20課《不認識媽媽的孩子》一課時,我提出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問題?孩子們很快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這個孩子不認識自己的媽媽?這個孩子是誰呀?他是故意不認識媽媽的嗎……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饒有興致地讀起書來。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孩子們了解到以上問題的答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己動腦筋發現了問題,自己再通過讀書來解決,這是孩子們樂於為之的事情。

再如教26課《快樂銀行》一課時,請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不讀懂的可以在書上畫上波浪線或是在句子旁邊打上一個問號,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和感悟,並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看大家是否能夠解決。孩子們在交流中往往會這樣說:“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為什麼熊貓媽媽和熊貓寶寶萬分快樂,他們存入了九千九百九十分?誰來幫我解答?”如果在剛才的閱讀中對這個問題有所體會的孩子就會說:“我來幫你解答這個問題……”提出問題的同學再通過語言進行感謝。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朗讀、善思和分析能力,而且協調了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培養了他們相互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每次備課中,我往往抓住幾個重點的問題進行分析,構想孩子們會怎樣回答,而我怎樣去應對和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每節課我在課堂上提的問題都很少,都是請孩子們通過質疑或是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問題提出來。然後經過篩選,使它們在一堂課的不同教學階段一一呈現。比較膚淺的問題在初讀課文時自己或同桌、小組內解決,而有一定難度又能突出重點的問題則在充分朗讀感悟之後全班同學共同來解決。

二、倡導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使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這種交流方式第一可以解決目前班容量大,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相對減少的教學弊端。第二給每個學生提供說話交流的機會,使他們敢說話、會說話,培養口語表達能力。第三通過同學之間的交談、溝通,可以培養學生的交往合作能力。

當然小組活動在一節課的安排上不能過於頻繁,而且要使用恰當。比如前面提到的初讀課文時設計的“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這一環節就可以先安排小組活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然後再全班交流。再如對於課文的結尾拓展延伸時可安排小組活動。在教第7課《從台灣飛回來的鴿子》的第二課時時,爺爺要走了,親人們會對他說什麼?爺爺會說什麼?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體會親人分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獨立思考後在小組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悟,然後在小組進行口語交際的表演,最後請幾組的代表到講台前展示。

這樣藉助小組的活動方式,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課堂上動起來,既鍛鍊和提高了孩子們的口語交際、表演技能,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所以,我在教每一節課時都努力從某個環節中尋找這樣一個點,讓學生充分地想、充分地說、充分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