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師的工作感悟

從最初的逮著什麼課聽什麼課,到有選擇的堅持聽自己最需要的課;從最初聽到什麼學什麼,到聽過後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這么問……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我很慶幸能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工作,我很慶幸有如此多的良師益友在我困惑的時候給予我幫助。

3、多寫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育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葉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朱永新的“教師成功保險公司”的投保條件: “每日三省,寫千字短篇,一天中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來本公司。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名師)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

一個教師的業務進步或專業發展,主要不是靠靈氣或特質,靠的是日積月累,不斷超越自己;勤於鑽研,逐漸形成自己特色。事實上,無論是蘇霍姆林斯基還是李鎮西,無論是杜威還是葉聖陶,都是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學習理論、運用理論、創造理論的。教育研究並不高深,作為一線的教師只要注意理論研究,注意思考問題,注意積累教育經驗,尤其是記錄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就會逐步成長、成熟。

起初我不太進行書面反思,雖然每次都會在上完課,聽完課後想想得失,但很少動筆寫。後來,有一年的時間我沒有當班主任,時間相對多了,於是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把想法變成文字。斷斷續續地寫了一個多學期,反思更有條理了,寫東西更順了,同時如果學校要交什麼東西,存下來的東西很多,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到期末焦頭爛額。

4、多上網

網上的學術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網上大學公開課更是中學老師一個和學術前沿直接接軌的便捷渠道。我比較系統地聽了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的公開課《幸福課》以及法學方面的《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除此之外,國內一些高校的公開課也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這些課程不僅使我知識視野更加開闊,也使我領略到國外名校名師的教學風範,獲益匪淺。

網路也是結識優秀教師的便捷渠道。這個結識不見得是面對面的接觸,更多的是通過文字通過書寫進行的精神和情感的交流。通過網路,我了解了郭初陽等人提出的深度語文,他們強調語文的“思”;我感受王君的青春語文、史金霞的《不拘一格教語文》,她們張揚語文的“詩”;我研究

深圳寶安中學吳泓的專題研究式語文學習,他在語文教學的高度上進行探索。當然,“思”與“詩”其實是並存的,廣博和高度是共通的。

5、期待被聽課

一開始,如果知道有人要來聽我的課,總是很緊張;如果有公開課,絕不會主動要求被聽,總害怕暴露缺點,丟人現眼。慢慢地,我的心態開始改變,以更開放和平和的態度對待聽課,再說實在點兒,就是“臉皮厚了”。我深深認同日本教育家佐藤學的觀點,從怕被人聽課,到期待被聽課,尤其期待別人指出我的問題。

教育家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要把學校建成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這樣的學校里,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教師圍繞創造性教學和教研製度構建起“合作性同事”的關係,是學校改革的中心課題。建立合作性同事關係的第一步是教師之間敞開教室的大門。佐藤學認為:“只有教師彼此敞開教室的大門,每個教師都作為教育專家而共同構建一種相互促進學習的合作性同事關係,學校的改變才有可能。”不能僅僅公開經過特別準備的教學,更需要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觀課議課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也不希望別人來干涉我的工作’這種‘私下默契’”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