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師的工作感悟

6、尋找榜樣

榜樣的力量同樣適用於教師的成長,教學上的問題總歸還是要落實到教師自身的問題,教學上的提高總歸要依靠教師自身的提高。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有時候明明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又會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比如我總覺得自己課堂上教學語言不夠簡練準確,板書不夠工整,想著應該提升改正,但馬上又會想——這就是我的風格,改不了了。實際上這是惰性作怪,順應這種思想那么,教學將永遠在原地轉圈。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歷史課教師紀連海,他的課深受學生歡迎,他也是最早登上《百家講壇》的中學教師,他的歷史講座創下很高的收視率。近年來,他先後出版了《說康熙》等多部著作,出版了50多盤光碟。然而,他的成功離不開在教學一線長達21年的辛勤付出。

紀連海起點很低,他出身北京昌平農村,父母沒有文化,上學時他很刻苦,中學時把學校小圖書館的書都讀完了,高考後進入北京師範學院。四年的讀書、抄書生活,讀書無數。練就了一身博聞強記的功夫。畢業分到“薄弱學校”昌平四中,自以為能把歷史課上得很好,但學生對副課歷史根本不感興趣,上課睡覺者有之,發獃者有之,紀連海心裡非常難受,但他沒有抱怨現實,抱怨學生,他決心攻克一個專業難題:“我的歷史課怎么就吸引不了他們呢?”

為了達到吸引學生聽課的目的,他對症下藥,沒有盲目購買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而是向傳統藝術學習,他買了相聲大師劉保瑞30集經典單口相聲《官場斗》,練就了一套 “歷史相聲(評書)教學功夫”,從此深得歡迎,聲名鵲起。XX年,調入北師大二附中,他又碰到一個難題,因為這裡的學生太優秀了。不好“糊弄”。 有一次,班上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論文《論漢代名人之死》,想請老師紀連海指導一下,這篇文章給紀連海震住了,學生是精讀《漢書》之後寫出這篇文章來的。 紀連海發現了“自己的無知”——以前看了許多書,但與那位學生看的《漢書》相比,都不上檔次,並不是高級的史料。光靠昌平時期的相聲嘴皮子講課已不行了,面對新的問題,紀連海繼續努力,從我做起,解決問題。他決心用知識的“活水”滿足學生的渴求。他說,高中歷史共5冊,5冊中所有的人物、地點與事件他都要研究透,直到根本不需要教材,而是以自己的歷史研究來教學生。他又開始回到書的世界,以教材的知識點為本,展開求知。幾年下來,他成為北京學問最高的歷史教師,首開以中學教師身份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的先例。

紀連海的教師生涯讓我感動更讓我明白,人要向前走,無論什麼時候。

三、中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1、有自己學校必讀書目,選讀書目,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個性的指導。

作為百年名校,西安中學自有其文化底蘊。我一點淺見,這底蘊中還應更強調閱讀。杭州外國語學校的書單引起了廣泛討論,讚美者有之,批評者有之。然而閱讀對於中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作用,沒有人反對。甚至從最功利的應試角度,閱讀也是價值巨大的。我的一個學生,是個女孩子。通常來講,女孩子在學理科時物理是個難點。但她卻很有興趣,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她喜讀《時間簡史》,崇拜霍金,所以對物理學習樂意投入。她從來沒有在課外請過家教,但她的成績一直很穩定。很多家長和學生擔心課外閱讀使學生分心,影響學習。即使有家長和學生認同閱讀的重要性,也往往不知道讀什麼書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