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語文的閱讀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 、形象、有趣,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的“雙邊”活動中,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的有力武器。例如:《田忌賽馬》一課,教學時,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了田忌與齊威王的第二次賽馬過程,還是原來的馬,只是調換一下出場順序,結果就不一樣。之後,我並沒有作過多的講析,而是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既讓學生感知了課文的思想感情,又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

三、聯繫生活實際體驗法。

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緊密相連。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就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進而入情入境。

《第一場雪》中有句話這樣寫著:“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堆滿了蓬鬆鬆、沉甸甸的雪球。”“蓬鬆鬆“沉甸甸兩個疊詞,生動具體地描繪了雪落枝頭的情態。教學時,可啟發學生聯繫平時在電視或掛圖中看到的雪景來理解,對於“蓬鬆鬆”的雪球怎么是“沉甸甸的這個似乎矛盾的問題,更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來理解。如棉球是蓬鬆鬆的拿在手上不會感覺到沉,但將一團棉球放在一張薄薄的紙上,它卻是沉甸甸的。聯繫這個生活經驗,再讓學生到台上親自演示,這樣學生就能正確而生動地理解到,那雪球是堆積在承載力很小的樹葉上的,所以會讓人感到沉甸甸的。

四、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法。

一篇篇課文都是由詞和句組成的,因此,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學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詞句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不斷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荷花在這些大圓盆之間冒出來”,對於“冒”這個關鍵字,  可引導學生用其它詞來替換。如“長”“伸”等,用哪一個更好呢?在對於這些詞的討論、比較中學生體會到:因為荷花葉子多,“挨挨擠擠”的,所以荷花只能從中冒出來;“冒”不僅寫出荷葉數量之多,還顯示出荷花的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又如《窮人》一課中寫道:“喔,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可先引導學生找出“熬”字的近義詞,“捱”“挺”等,讓學生更換後對比朗讀,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從這個“熬”字不但體現了漁夫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

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辛勞;也體現了漁夫與妻子桑娜同樣有著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通過這樣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的個性特徵,咀嚼出了它的神韻。

在課文中,像這樣經過作者反覆推敲,仔細琢磨才使用的詞句有很多,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採用換、補、調、丟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細細體味,從而在心靈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促使語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