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體會:潤物細無聲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曾指出:書聲琅琅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徵。教育家葉聖陶就朗讀也曾說過:“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的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當時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溝通。”

可見,在語文課堂上朗讀是多么重要。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注重和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把朗讀訓練作為一種常態,存在於教學中。

正確、流利是朗讀的基礎,但讀得正確流利並不是朗讀的目的。朗讀訓練還是要教給學生一些技巧的。例如重音應該放在那裡,應該怎樣停頓,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指導朗讀呢?是直接的地告知和示範,還是參與其中對學生潛移默化呢?

《橋》這篇課文寫的是一位老共產黨員,在山洪暴發的黎明組織村民們安全過橋,最後自己和兒子都被洪水吞沒的感人故事。文章運用大量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表現力。運用簡短的句、段渲染了緊張的氣氛。讀起來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如此有感染力的文章,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和學生討論應該怎樣停頓啊,重音放在那裡啊,是不是會沖淡課堂應有的氣氛呢?更何況對於朗讀的指導,也有人提出異議,說教師不可過多的指手畫腳,應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呢。

因此,在教學時,我只是通過參與合作朗讀、分角色朗讀,來達到指導朗讀的目的。例如學習第一部分時,我讀描寫環境的段落,學生讀描寫人物的段落。因為有了老師的參與學生似乎讀得更用心了。我的目的在於示範與調動,如果教師能夠入情入境地讀,學生自然也會受到感染,進而入情入境了。在指導分角色朗讀時,我說:“誰願意和老師合作一下?”教師和一名學生角色朗讀,然後互換角色。其實這就是一種無形的示範和指導。然後讓學生們自己練習讀,最後再集體角色朗讀。學生的興致很高,讀得有模有樣了。

記得那年在教學前班時,課堂上我組織孩子們做遊戲,我把老黃牛的頭飾戴在頭上說:“老師來扮演老黃牛。”有個孩子驚喜地說:“老師,你也參加啊!”那個遊戲似乎因此更有意思了。其他的事情也一樣,要求學生要做的,教師最好也參與進來。正所謂身教勝於言教。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模仿,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走路的姿態,說話的語氣,平日的穿著打扮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範本。

朗讀也一樣,老師讀書時的語氣會像春雨滋潤萬物那樣,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為保證朗讀訓練的有效性,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一個自己都不會朗讀的老師,如何能教出高水平的學生呢?我並不是認為自己朗讀水平有多高,恰恰相反,而是認識到了朗讀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足。也在苦苦地思索著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甚至想“不會游泳的教練教出遊泳冠軍”的事,會不會在教室里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