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課堂體會

學習無外乎將所學的知識牢牢記憶,至於如何靈活運用,乃至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去,這非得靠人的閱歷,更得靠個人的“悟性”不可。感性的、細膩的人會經常性的將知識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理性的人也會將各種辯證與邏輯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所以,就課堂目標而言,因實踐生活游離於現在的教育體制之外,學以致用在考試體制環境下的學校更是一句有待奮鬥的空話。那教師只能著手增強學生的記憶,無論是短時記憶還是長時記憶。課堂要關注到的最本質的東西,無非是讓學生更有效的、更大比例的記憶本節課所需要記憶的知識要點。從中國古代的背誦式到現在的灌輸式、填鴨式、放羊式、民主式、探究式、活動式等等,無外乎是授課者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讓聽課者更有效、更廣泛接收所要傳授的知識。因人腦不是電腦,不能僅僅靠傳輸就完成數據互通功能,所以授課者往往想組織策劃各種“聽、說、讀、寫”的方法來帶動更有效的學習活動。

而各種各樣、紛繁複雜的活動,鑑定好壞的層次就在於有沒有“全民參與性”,能不能調動班級所有的同學,優等生、中等生、後進生,思維靈敏的、有生活實踐的、感情豐富的等等。至於如此豐富的活動,為何在課堂中有好有壞,有成功有失敗,事實上真正阻礙學生參與度的關鍵,並非全在於活動的新穎或者吸引目光與否,更有的是是否這堂課擁有太多的活動分散了聽課者的目光。許多人都會有一個感受,當一段時間內個人擁有太多的機會,即使每一個機會都是那么的能為你的成功添上絕強助力,可到最後,或許每一個機會都不能好好的把握住。因為人們總會被選擇這些機會而猶豫的焦頭爛額,分散精力,更不用說工作中或者學習上的各種指標與任務。目光與精力被分散甚至被剝奪後,往往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惰性、排斥感,猶豫不決審美疲勞,,甚至抱怨本為個人成長的鍛鍊。

所以課堂之上因儘量減少無用之功,簡潔凝練,少講廢話,少布置無用環節,以免分散聽課者的注意力。每一節課專注於一兩個要點,一兩個活動環節。保證聽課者有這個腦力、精力之後,再去研究怎樣更有效的開展“全民參與性”的有效活動。

當然,這之前講的是小範圍的一堂課的記憶知識的有用功,更推廣一步來講,課與課之間的搭配,活動課、說話課、記憶課、動筆課、練習課都應該關注做功的有效性。比如儘量不要將兩節強記憶的課安排在一起,省的記憶疲勞,要動靜結合等等,暫且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