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教學心得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畫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加強學生的數學套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通過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點滴經驗,結合其他老師的交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我總結出關於國小三年級數學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一、堅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據任教班級學生口算情況,制定本學期訓練的具體目標。 

(1)口算訓練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學生口算的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又為本冊第四、第六單元的學習做好鋪墊。 

(2)由於第四單元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訓練時可適當增加一些20以內進位加、特殊的口算題,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2、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掌握情況,定期進行口算的檢測或期末達標檢測,既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發現差距,又能讓家長了解孩子計算的能力,同時任教老師也能從中分析,找準突破口,使訓練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筆算除法的教學應在學習時多讓學生通過用實物分一分,從中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及計算方法。如:24÷2=,讓學生把準備好的吸管分一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數?通過一道題的實踐是不夠的,還要再次多擺1--2道並說出計算方法。由於書上沒有任何的計算法則,但在教學時教師還是應把方法板書。 

不管是筆算乘法或筆算除法,教學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驗證計算結果的較好手段之一,但經常在教學時會被遺忘或略略帶過,沒有成為學生計算的“好幫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對於與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千克、克、噸》、《周長》、《年、月、日》,教學時可讓學生尋找身邊與知識有關的事物,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不斷加深理解,從而達到概念的強化。 

如:《千克、克、噸》通過實物讓學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噸有多重,經過觀察---掂---估後,從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課外可布置學生尋找身邊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斷用哪種重量單位較合適,填寫後進行交流判斷。 

《周長》這單元既讓學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冊書的難點之一。教師在備課時感到很簡單,不就是求封閉的平面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嘛。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只要記住計算方法就會算了。真正教時就發現並沒有像老師想像的那樣學生能較快理解並正確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原因有:1、對“周長”這概念接觸較少,學生沒有充分理解。2、當概念沒有得到理解時,又學習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後,不明白方法由來只記住公式,因此當遇到較靈活的題目時,無從下筆。 

四、注重信息技術與國小數學的整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學生、多媒體已構成課堂教學系統的三大要素。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為輕鬆、愉快、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從而達到最最佳化的教學效果。  

過去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想辦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沒弄好不僅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連最起碼的教學任務都完成不了。運用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認知、求知的內驅力少年兒童天性好奇,當他們接觸新事物時,往往產生探索的欲望,可以利用這個特點,激發他們的求知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知識的起點,也是發展智力的起點。因此,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直觀的電教形式,把書本上靜止的圖形變成動態的圖形,有利於溝通知識之間,圖形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的求知慾,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辯析能力,從而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樂學、愛學。藉助多媒體創設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情境,不但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習興趣,激起了求知慾,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表象,降低了學習難度,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