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研修班培訓感言

一、困惑與欣喜

今年來東師大學習,是帶著一顆好學的心來的,也是有重點的學習和理解。關於生成性的問題,一直以來困擾著我,在開展有關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也經常提到“生成性”問題,可到底什麼是課堂的生成性?如何把握課堂生成性?生成性的特點、功能是怎樣的?都不是很明白,有時只膚淺地把“生成”理解為就是預設中沒有的,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或突發事件。聽了東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旭遠教授給我們做的《建構生成性的課堂教學》報告,使我對生成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我感到欣喜和滿足。還有關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知識更是少之又少,只能憑自己自學獲得的一些知識,遠遠不夠。今天有幸聽了教育部數位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所所長、東北師大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物理教育信息交流中心成員朱玉民教授的報告,給我很大啟發,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朱玉民教授雖然71歲,但報告時表現出的激情四溢,情緒飽滿熱情、肢體語言張揚,他的腳步遍布教室的每個角落,不時贏得熱烈的掌聲,實在看不出這位可愛教授的實際年齡,我很受鼓舞,被他的精神感動。他報告本身給我的感受是以前從沒有過的。

二、對生成性的再理解

原來,生成的前提是預設,生成具有目的性、彈性、空間性的特點,對於空間性的理解,老師舉了一個案例說的是47位學生要外出旅遊,需要租車,有多少種租車方案?讓學生例舉各種方案。如果讓你來租車,你打算用哪種方案?這個案例說明,課堂教學老師關注學生是靠空間來關注的,教師在空間觀察每個人,給每個人活動空間,發揮他們的潛能,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在學生活動過程中不斷發現診斷學生學習中的情況,予以關注、矯正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真正實現老師的教圍繞著學生的學進行,這種理念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只管把教學任務完成,不管學生學得如何的弊端,這種生成性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有生成性的理念、有紮實的專業素養、還要有善於捕捉和觀察能力、課堂教學機智等,課堂生成性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對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現實意義。空間性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老師用眼睛環顧四周。

三、課堂生成的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課堂生成的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基於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潛在水平之間的區域。案例:國小數學複習課,複習各種圖形的測量方法。老師打開螢幕講解:請看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策略,同學們有沒有不懂的,本節課的目標、內容、方法是什麼?然後把環境分兩邊,學生和學習環境各一邊,學習環境這邊準備了標準答案、學習任務,還有電腦:用於查閱資料,還有圓桌:有答疑的老師等。接下來布置任務1:分別用三種顏色紙表示不同難度的任務,黃色--粉色--藍色,自取——分組——計算,溫馨提示:不會做可以用電腦查閱或到圓桌解疑。結果有的同學拿最簡單的任務、有的拿兩個、還有把三個都拿來計算的。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引導。生成發生在師生交往互動過程中,是教師、學生多層面、多角度的群體間的活動,因此教師需要構建交往平台,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那種單向的教或單向的學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了。在師生對話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學生的想法,善於問“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麼”、“你是怎么想的?”等,通過不斷追問,了解學生的思維,以達到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實現彼此的共識、共享、共進。要注意師生“互動”不僅僅指的是單純的提問,而是全方位的、立體的師生智慧的啟示、思維的碰撞、成功的體驗、成果的分享過程。

四、學以致用,學是為了用

“學”是為了“用”,行萬里路來到東師大就是來學習的。學以致用,沒有用的學問是沒有意義的。學習了生成性的理論,就要在實踐中不斷踐行。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理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其價值往往是潛在的,只有同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具體的指導作用。用是深入的重要標誌,也是檢驗學習成效的根本尺度。離開用,筆記記得再多,觀點記得再牢,體會談得再好,又有什麼意義呢?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對理論的理解,其實包含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踐對認識的深化更具決定意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專家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我們只有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各種現實中的問題,才能深切體會到這些思想、觀點和理論的針對性和真理性,也才能發現和糾正原先理解上的膚淺和偏頗,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全面地、深刻地、系統地把握新課程理念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