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題結題報告

工酬助學是實施淬礪教育的嶄新形式。春暉學生來自農村的約占三分之二,據統計,學生中來自特困家庭的比例在4%以上。針對這一實際,學校利用開展勤工儉學的有利條件,陸續推出幾個項目,以自願報名的方式,組織部分學生參加校內有償勞動,實施工酬助學。學校成立了勤工儉學領導小組,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工酬助學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工酬助學的實施目的、實施原則和實施方式。工酬助學的組織由政教處專人落實,分項目確定、公告宣傳、學生申報、擇優錄用、組織勞動、效果鑑定等步驟進行。“工酬助學”組織由政教處專人落實,勞動質量由總務處負責把關。工酬助學的勞動時間一般安排在下午第四節自由活動時間與周六、周日休息時間,勞動工具由總務處準備,勞動質量由總務處負責把關。學校經常性的“工酬助學” 項目有挑土勞動、食堂售菜賣飯“鐘點工”兩類,而且至今不輟,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回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教育報》對我校的“工酬助學”活動進行了報導,《光明日報》也就《學生要不要參加農田勞動》進行了討論,並對我校的“工酬助學”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工酬助學”活動表明:“勤工”可獲“助學”之功,若通過教育這台“放大器”,可奏“儉學”之效。

另外,開展體育鍛鍊、組織軍事訓練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磨鍊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和養成學生自覺鍛鍊的習慣,因而也是學校實施淬礪教育的有機組成。

(三)組織社會實踐,錘鍊學生的心志。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廣闊性和延伸性,它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起奠基的作用。組織學生走出校們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在社會文化中完成人格建構,實現自我人格的提升。

課題組成員緊扣形勢要求和學生實際,積極探索和創新社會實踐,實現了對學校社會實踐的活動制度創新、活動主題創新、活動形式創新和活動內容創新。在活動制度上,為使社會實踐活動更加規範有序,學校於2000年制訂出台了《春暉中學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制度》明確了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目標任務、具體要求及評比表彰等事項。規定高一、高二、高三的每位學生每年必須參加累計十天以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主題的確定上,做到始終能緊扣時代脈搏,呼應社會現實。2000年是邁向新世紀的第一年,學校確立了“真情擁抱新世紀”的活動主題。2001年,為進一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確立了“公德伴我行,真情獻社會” 的活動主題。2002年,為歡慶黨的十六大,又確定了“長才迎挑戰,禮獻十六大”的活動主題。

在活動組織上,我們堅持靈活性、統一性的原則,做到經常活動與突擊活動相結合;集中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要求活動與志願活動相結合;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相結合。其中,近年來較為成功的組織形式有:1、臨時團支部活動。在節假日,我們打破班級的界限,以地域分布為依據,在相對集中的鄉村、街道組成臨時團支部,作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組織。臨時團支部一般由十人以上組成。2、青年志願者活動。青年志願者活動是以青年為主體,在自願基礎上廣泛參與的民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它以“熱心獻社會、真情暖人間”為主題,以“服務社會、完善自我”為宗旨,遵循“自願參加、量力而行、講究實效、持之以恆”的活動原則,提出“哪裡需要服務,哪裡就有志願者;哪裡有志願者,哪裡就有新風尚”的莊嚴承諾。青年志願者活動在學校的重大活動和突擊行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3、夏令營活動。在2000年暑假,學校組織了為期一周的“生命之源”環保夏令營。2001年七月中旬,學校組織了為期十天的“科技之光”科普夏令營。2002年暑假,學校又組織了英語夏令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主要活動內容包括:1、宣傳活動。宣傳文明新風,宣傳法律知識,宣傳春暉的辦學特色2、愛心行動。針對下崗職工、軍烈屬特困戶、孤寡殘幼和失學兒童,通過上門慰問、捐款捐物、義務勞動等形式,切實替他人排憂解難。如2000年除夕,家住杭州的春暉學子來到下城區敬老院與老人們共度除夕夜,《浙江日報》以《除夕孤老不孤單》為題做了報導。又如我校與校外的一位殘疾老人結隊,十幾年如一日,定期為老人服務,幫助老人解決生活困難,《紹興晚報》、上虞電視台多次予以報導。3、義務勞動。根據條件,到農村、社區,去車站、碼頭等地方開展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或為民服務。每逢節假日,學校團委都要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深入社區,清掃街道和居民區。2000年,學校組織部分學生到聯豐集團、臥龍集團和陽光集團參加義務勞動,體驗工廠生活。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到校辦廠、學農基地進行勞動。4、社會調查。通過調查、採訪,了解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深刻變化;了解各行各業新的追求、新的發展方向;還可了解社會上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

深入紮實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帶出了校園的象牙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德育工作從學校灌輸教育轉變為學生自主的感知體悟,強化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鍊、自我約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和身心發展的需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學生通過對艱苦生活環境或艱苦勞動環境的體驗和適應,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偉大,增強了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磨礪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錘鍊了堅韌的品性和堅強的意志,增強了創業意識、競爭意識,從而產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學習欲望,改變“壓力──反應”式的驅動下的學習套路,形成主動應變和進取的良性機制和健康抗挫的良好心態。另一方面,學生通過人、事、物的接觸,體驗勞動的價值與社會的意義,逐步形成尊重勞動、尊重他人、尊重社會,將自己融入社會、奉獻社會的良好品德;通過了解社會的現實,激發憂患意識,增強社會的責任感,時代的使命感並把美好的願望與情感化為高尚的行為。

四、培養基礎道德,最佳化性格品質

品德是人的社會屬性,它反映的是人的社會特質。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質是家庭美滿、社會公德的基礎;個人的道德品質也是其自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把基礎道德建設看成是健全人格大廈的基石。品德是一種人格或個性心理現象,它的產生、發展以及變化受到個體的心理與生理的制約。培養基礎道德必須遵循其自身的規律,應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

品德的調節是一種自覺的調節,自律總是從他律開始的,規章制度是紀律的一種手段,是自律的起點。

學校十分重視制度文化的建設,因為“文化創造著行為的特殊方式”,“在歷史和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的人改變著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方法,並使其天生的素質和機能發生變化,形成和創造新的行為方式——特殊的文化方式”。(注1)新生入學第一天,參觀校園,學習校史以後,就是貫徹《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爭創文明班級公約》、《學生寢室紀律》、《升降國旗制度》、《膳廳用膳規定》、《自修規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抓好“第一次起床、第一次出操、第一次上課、第一次集會、第一次就餐、第一次勞動”等“六個一”作為落實制度建設的起點,同時又注意不斷創造重複良好行為的情境,堅持有意練習和指導,在“反覆抓,抓反覆”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人的完整品德結構發展中質變的核心。

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師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的整體文化環境通過教師而起作用。”(注2)人格需要人格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榜樣的力量是無竄的,英雄模範是榜樣,教師更是學生周圍最活生生的榜樣。教師的職業道德、價值趨向、行為習慣甚至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師德是師表之魂。學校通過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年度考核辦法”、“優秀教師評選方法”等來規範、引導師德建設,還通過“學生評議老師”等方法來激勵廣大教師敬業愛崗,為人師表,成為學生最好的榜樣。我們曾經作過一次畢業生擇業意向(大學專業選擇)的調查,發現春暉中學學生選擇師範專業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學校,這同春暉教師良好師表形象的影響不無關係。

努力建設優良的班級集體,讓學生在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態文化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品德,是基礎道德建設的又一成功的做法。班級是學校的一個細胞,但班級又是一個社會。共同的奮鬥目標而產生的共同行動,以班主任為核心的堅強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領導班子;正確的輿論導向制約著集體成員的行動,班級中的領頭雁,帶頭羊,又起著同齡人中的榜樣示範作用。以上都是建設良好班級文化生態的要素。我們充分注意到道德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出台了“分塊評分、單項競賽、綜合考核細則”,“先進班級評選辦法”、“優秀班主任評選辦法”,《百名春暉學子評選辦法》等制度鼓勵和褒揚先進,還通過制度創新,如試行“班科會制”,“行政領導聯繫班級工作制”,任課老師的“章記”、“月記”參與德育等辦法,使班級真正能夠在學生基礎道德培養中起到基地的作用。

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小事抓起,從身邊的事抓起。積極倡導樹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信念,創設培養“慎獨”、“慎微”的道德情感,以毛澤東同志說過的“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為座右銘,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以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穩定傾向性。如對拾金不昧品德的培養,我們表揚當眾揀到的,更表揚無人時揀到的,表揚拾到幾百元幾千元的錢物交還失主的,也表揚拾到幾元幾角錢物上交的,重在強化這種精神。對幫助孤寡老人社會弱勢群體,我們不僅在“三月新風月”組織各班開展行動,而且還讓一些班級堅持把“送溫暖活動”從高一做到高三畢業,還在畢業前夕挑選好接班人,使學生的扶弱濟貧的道德信念變成穩定的道德傾向。這幾年中,我們收到成百封來自全國各地的表揚信和許多錦旗、鏡框,感謝、表揚春暉學子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濟貧扶弱的優秀事跡,“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對學校成功開展道德人格建設的最好評價。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認識成果

1、德育工作觀念的轉變。研究認為:面對新的形勢,學校德育工作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增強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自覺性。學校德育工作要樹立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觀;樹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展個性特長的質量觀;樹立只要符合社會和生產需要,能取得社會、生產、生活上的成功和成就的人就是人才的人才觀;樹立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個性、尊嚴、特徵的學生觀。

2、對德育工作中改革、創新的認識。研究認為: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應切實改革計畫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如對德育目標、對學生教育的“高大全”和”理想化”、“一刀切”的要求和作法等。要從教育觀念到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途徑、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採取啟發式教育方法,強化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社會化進程。

3.對德育功能與德育內容關係的認識。通過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系統地認識和掌握德育的功能作用,即德育具有導向功能、轉化功能、發展功能、塑造功能。從這四種功能及相互關係出發,正確研究和規定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克服過去德育工作中大而全、多而雜的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和指導思想,使教育工作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與發展現律,正確處理好諸種教育因素對學生品德形成的相互關係,以深刻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價值觀的形成。

(二)實踐成果

1、提高了學校的德育水平。通過3年多的研究實踐,學校的德育工作躍上了新的台階。春暉中學順利通過浙江省文明單位複評,並被評為浙江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獲得了紹興市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紹興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12個單項榮譽稱號。

2、健全了學生的人格素養。隨著學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日益顯現,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提高,行為習慣改進,人格素養日益健全。學校中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兩年來,在省市級媒體的有關報導有30餘篇。3年中,全校有36位學生受到省市級表彰。

3、完善了學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學校德育堅持以生為本,著眼學生全面發展,經過堅持不懈的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一種以健全學生人格為目標,以情感培養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途徑,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載體,著眼於學生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從而豐富和完善了學校的人格教育模式。

4、最佳化了班集體建設。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各班加強了班級管理,積極探索民主管理模式,推進學生的自主管理,改善了班風學風。在兩年中,有4個班被全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命名為“周恩來班”、 “周恩來團支部”。 有9個班被評為紹興市或上虞市先進班級和先進團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