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會計準則交流材料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股權投資分析新會計準則與所得稅法規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所得稅法規與會計準則相協調的建議。

關鍵字:股權投資; 新會計準則 計稅基礎; 暫時性差異

一、股權投資所得稅法規與相關會計準則的差異

除了《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外,有關股權投資的所得稅法規主要有:《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股權投資業務若干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合併分立業務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執行〈企業會計制度〉需要明確的有關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等。新會計準則的發布和實施,有關會計理念的轉換和會計方法的改變,使得會計標準與所得稅稅收法規的差異性也發生了變化。

(一)涉及初始投資成本計量的差異

對於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成本的計量,會計與所得稅法規均在歷史成本計量的基礎上適度引入或採用公允價值。但由於以不同目標為導向,受不同原則的規範,兩者又存在差異。

所得稅法規對股權投資計稅成本計量的規範,體現了公平徵稅、征扣對等的原則,也兼顧到納稅人的現金支付能力。對於企業以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稅收上規定在投資交易發生時將其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有關非貨幣性資產和投資兩項經濟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即只有在對有關非貨幣性資產的增值部分作為處置收益計入應納稅所得計征所得稅的情況下,才允許將該項股權投資按照公允價值確定計稅成本,於計算投資轉讓所得時從轉讓收入中扣除。同理,在企業合併業務中,被合併企業的股東以其持有的原被合併企業的股權(以下簡稱舊股)交換合併企業的股權(以下簡稱新股),合併企業支付給被合併企業或其股東的對價中,如果除合併企業股權以外的現金、有價證券等資產所占比例不高於規定比例,經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可不視為出售舊股處理,無需為舊股增值繳納所得稅(主要考慮現金支付能力),但被合併企業的股東換得新股的成本,須以其所持舊股的成本為基礎確定,不能按其公允價值作為計稅成本,以避免只扣不征的現象發生,防止稅款流失。上述對企業股權投資的資產增值轉移等應稅行為的規範,不僅適用於投資企業不同資產之間的增值轉移,而且適用於被合併方與合併方之間的資產增值轉移。

企業會計準則對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成本的計量,主要關注交易的實質及採用公允價值的條件是否滿足,要求區分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是否受同一控制,是否具有商業實質而採用不同的計量方式。如果交易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或者不具有商業實質,即使該項資產存在公允價值也可能不按公允價值進行交換,所以只能按照取得被合併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或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換入長期股權投資的計量基礎。其他情況下一般可以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

如果稅收上所認定的股權投資計稅成本(計稅基礎)與會計上所計量的初始投資成本(賬面價值)不一致,在投資當時就會形成暫時性差異。

(二)投資持有期間的差異

在持有長期股權投資期間,股權投資所得稅稅收規定與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準則的差異,其形成原因主要為採用權益法核算和計提減值準備。

1.涉及初始投資成本調整的差異。

相關稅法規定除稅收上視同投資收回或確認發生損失之外,一般不允許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成本。但按照長期股權投資會計準則對權益法的規範,如果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增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上述會計確認的收益,屬於實施新會計準則而增加的多項收益之一,稅收法規尚未明確應否納稅。但按照征扣對等原則,如果稅收上認定屬於應稅收益,則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也應相應調增;如果稅收上認定不屬於應稅收益,則長期股權投資的計稅基礎不能調增,此種情況會導致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一致,產生暫時性差異。

2.涉及被投資單位利潤及利潤分配的差異。

對於被投資單位的股利分派,所得稅法規基於對被投資單位法律主體獨立性和投資企業現金支付能力的考慮,明確規定不論採取何種方法核算,被投資單位會計賬務上實際進行利潤分配處理時,投資企業應確認投資所得的實現。被投資單位對投資方的分配支付額,如果超過被投資單位的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餘公積金而低於投資方的投資成本的,視為投資回收,應沖減投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