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經驗交流材料

嚴格落實六個教學環節。即:(1)展示學習目標;(2)自主學習。用好導學案。(3)學生展示,體現合作學習;(4)教師點拔;(5)學生訓練;(6)課堂總結(學生或者教師)。

通過五種檢測知識的手段,鞏固所學知識。五種檢測知識手段即:當堂和次日檢測、周檢測、單元檢測、月檢測、期中和期末檢測。

第三階段:取消統一的固定的教學模式,提出“365教學思想”,提出33條教規。

我們用“365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們組織教學,開始有效果,但時間一長就發現有問題了,老師們覺得模式比較僵化,特別是不同的學科採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問題太多,阻力也很大,於是我們決定取消固定的教學模式。

取消固定的教學模式以後,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如果沒有一個相對成型的模式,課堂教學改革又沒法深入,沒有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一些老師特別是年輕老師上課常常不知道怎么操作,往往又回歸到了傳統教學方法,所以我們再次認識到,在課改的初期課堂教學還是要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為貫徹“365教學思想”,我們結合模式出台了33條教規,後來經過運行,我們又刪除了與學校教學不相符合的10條,定型為現在的23條教規。

第四階段:探索365教學思想之學科教學模式。經過一段時間橫過,我們覺得各學科還是要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教學模式。

最先成型的是英語的話劇表演教學。一節英語課,全部用話劇貫穿教學全過程(如高一上的地震課,有7個話劇,課上沒有一個學生睡覺,學生都說喜歡英語,覺得英語一點也不難。)其次成型的是數學的“兵教兵模式”,物理的“人人是主角模式”,後來歷史、生物、政治等學科都開始行動起來。

我們為了鼓勵教師在課改中創新,誰先在本學科中探討出適合本學科特點又符合“365教學思想”的課改課,我們就以這個教師的名字命名,如英語的課型叫“席麗華模式”

第五階段:從典型引路到全面推廣。要求所有的老師都行動起來,互相聽課、評課,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

表彰先進:在期中總結大會上,我們表彰了王美麗、李乃媛、席麗華等教師為學校課改先鋒。

推行師徒結對。我們在第32期“奮起論壇”時,舉辦師徒結對儀式。就如人去旅遊,要有導遊一樣,教師的業務成長,也要有導師。拒絕學習,拒絕改變的人不可能成功。“學習+改變=成功 ”。

為解決備課任務重的問題,我們逐步建立課案課件庫。為解決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夠的問題,學校規定高一年級周六、周日不允許教師進教室上課,從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學習,為教學展示活動做準備。

為提高教師課改能力,學校還爭取《中國教師報》把教師培訓基地建在我們學校。

三、課改的難處在哪裡?

(一)相當一部分教師不願意改。有傳統教學經驗的不願意改。

沒有傳統教學經驗的老師不知怎么改。這就是當前我們面臨的困惑!

(二)教師培訓難度大。由於我校教師和學生人數均是逐年遞增的,學校連續4年都以增加50名以上教師的數量充實著教師隊伍。教師不斷地來,又有一些教師受不了約束,走了。三年多的教師培訓,進度不一致,不同步,不好做。

我們現在的培訓方式是通過舉辦“奮起論壇”(我們現在落後了,要奮起直追!)來培訓教師,一年半來,我們已經舉辦了71期形式多樣的奮起論壇。

(三)學生不適應。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習慣教師多講,有的學生基礎太差,不知道怎么自主學習,看書根本就看不懂。有的學生總是害怕答錯或不相信自己的見解而不願積極回答問題或提出個人見解。在分組討論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並不是積極思考和討論,而是說一些與學習無關的話題。

(四)經費困難。

四、兩點體會

(一)課改一定要逼。我們採用了4種方式逼全體教師課改。

1、搞人人過關,打磨好後請校長聽課。

第一批行動起來的是英語組、數學組、物理組,這三個教研組率先定型,上出了好課。特別是英語組,每個老師都來請校長聽課,一個一個過了關。

第二批的行動起來的是語文組、歷史組、地理組、生物組。

有幾個教研組如政治組、化學組行動遲緩,學校領導就找這兩個組的教研組長談話,逼他們請學校領導聽課。

2、開展“新秀杯”、“中流杯”、“奮起杯”、“奉獻杯”課改課競賽,引導教師課改。

3、把教師送出去培訓。送呂初杏老師到天津培訓,送物理、地理、生物政治等學科的教研組長到廣州市去培訓,我們還相繼送老師到上海、湖北等地去學習。

4、用制度保障課改。為確保將課改進行到底,我們出台了33條(現減為23條)教規、管理價值觀和學校第一個五年規划行動綱要等制度檔案,來為課改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