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政領導幹部經濟審計思考

3、內查外調相結合。對黨政領導幹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畢竟不同於一般常規審計,有時僅憑帳面說明不了問題,對於一些帳面沒有反映出的問題、比較隱蔽性的問題,還必須到相關單位找相關人員調查核實。因此審計時必須把內部查帳和外部調查核實相結合,不能放過任何疑點和蛛絲馬跡,這樣才不會出現問題遺漏,從而避免審計風險。

4、將經濟責任審計與預算執行審計、專項資金審計、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等常規審計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資料共享、充分利用相關審計成果,節約審計成本,減少重複監督。

5、開展計算機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量大、費時耗力,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審計成本,應加強對計算機審計工作的投入,加快審計信息化建設,建立領導幹部審計資料庫,切實把計算機審計作為經濟責任審計重要技術手段。

四、完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

審計評價是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及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所作出的評價。審計評價應當肯定領導幹部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工作取得的實效,並指出被審計單位及領導幹部存在的主要違法違紀和嚴重損失浪費問題,準確劃分經濟責任。由於審計評價是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關鍵,直接影響著組織部門對領導幹部的考核及使用,因此審計機關必須堅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得摻雜審計人員主觀因素和感情色彩,不得故意偏袒或貶低領導幹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時,審計人員在遵循《審計機關審計事項評價準則》基礎上,可按以下進行操作:

1、用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來評價領導幹部經濟業績情況。主要通過收入、支出、費用率、資產保值增值、目標完成情況,用真實的數據和具有說服力的事實等量化指標,來客觀評價領導幹部履行職責及管理經濟能力。

2、用國家法律法規及財務會計制度來評價領導幹部及所在單位遵守財經紀律狀況。通過對領導幹部所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的符合性、實質性測試,評價黨政領導幹部依法執政能力。

3、用領導幹部任期內的工程、項目的實際運行效果來評價領導幹部科學決策能力。重點是通過對工程、項目的投入、產出審查、計算,評價效益情況。不僅要看經濟效益,還要看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不僅要看近期效益,還要看長期效益。這樣才能甄別出是搞短期行為、“形象工程”,還是從長遠大局出發,著眼於可持續發展。

4、用領導幹部本人與所在單位及下屬單位經濟利益關係來評價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主要通過小車費、招待費、鍋爐費、燃料費、出國出境考察費支出情況,來判斷和評價領導幹部是否認真遵守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是否存在經濟問題。

五、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機制

搞好審計結果的運用,是經濟責任 審計的最終目的,也是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成果的最終體現。為了減少領導幹部評價使用中人為因素的影響,真正體現經濟責任審計在領導幹部監管中的權威性作用,就必須把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以制度方式確定下來,從機制上加以保證。因此,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結束後,審計機關應根據委託部門要求,提交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同時可以適當方式在適當範圍內公告審計結果。組織部門應根據經濟責任審計結果,與被審計的領導幹部進行談話,並通報審計情況。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應裝入領導幹部考核(廉政)檔案。幹部管理部門應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作為領導幹部業績考核和職務任免的重要參考依據:對履職盡責、業績突出、遵紀守法、廉潔自律的領導幹部,應提拔重用;對平庸混事、搞虛假政績者,應給與降職、免職處分。對經濟責任審計中查出領導幹部個人嚴重違紀違法問題,該受到黨政紀律處分的,應由紀檢監察部門嚴肅處理;對於觸犯刑律構成犯罪的領導幹部,應由法務部門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以此來維護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的嚴肅性,並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