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自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支持園區以來,已經從規劃啟動階段,步入形態開發階段和目前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協調的快速發展階段。
三年來,在省政府、縣委縣政府及各縣直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園區的區位優勢得到很大的發揮,並且在農科院和縣科技局的幫助下,引進了一批高新技術及產品,發展了一批外向型企業,同時形成兩個產業園區,即電力電器產業園和健康產業園,園區內新興的如義興鐵塔、日新光伏等科技企業日益壯大。園區的區域性經濟得到很大提高。從稅收的100多萬提高到的1200多萬元,工業產值實現5億元,比建區前增長10倍,
今天,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我縣縣域經濟的重要經濟成長點之一,不斷集聚著高新技術產業,認真回顧與總結過去的實踐,為園區今後的發展積累了結驗,為未來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一、加強領導,強化服務與保障體系
建立園區之初,縣委、縣政府就將園區列為本地區發展重點,並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這裡的區位優勢、經濟實力和科技人才優勢,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益的新興經濟區。同時,決定組建園區黨組、管委會、開發公司,形成黨、政、企三位一體的組織領導機構。三年來,這個組織機構很好地適應了園區開發建設的需要,充分發揮出巨觀調控、統一管理、協調服務的職能。
二、制定規劃,提出重點建設目標
規劃是建設的龍頭。在市科委及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園區先後制定了-2024年發展規劃、“九五”計畫及發展規劃。發展規劃經縣政府同意實施後,有力調控了生產力布局,明確提出重點建設目標。目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設起步區電力電器產業園和健康產業園,建成以電力電器為主的產業基地和健康產業基地。截止目前,入園企業已達21家,
在建項目5個,即將動工興建項目9個。規劃的實施不僅對生產力要素起到調控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環境效果和生態效應。
三、促進科技、經濟與金融結合
建區伊始,園區就提出科技、經濟與金融要緊密結合的發展思路。實踐證明,這一思路是園區取得規模效益的有效出路。
科技與經濟結合尤為典型。園區積極與渤海大學、農科院、畜牧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協作關係,這種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使園區科技貢獻份額由建區初期的54%,提高到目前的64%。
四、吸納了一批科技隊伍
近年來,民營科技企業在園區悄然崛起,如義興鐵塔股份有限公司與哈爾濱船泊大學合作開發電力鋼管鐵塔,這項技術在國內屬先進水平,並且由於南方雪災和國家電網大改造之際,對於這種鋼管鐵塔的需求市場供不應求,企業藉助於這項新技術拓展了發展空間和企業生命力。截止末園區吸納了近300名技術人才,其中高級人才近10%,有近90%的人是外聘來的,為這裡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園區內各類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6%左右。
為了確保密集區的發展,我們還將在建立科技諮詢、信息服務體系。
五、壯大產業化規模,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輻射和示範作用
園區發展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獲取競爭的優勢能力,必須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產業化規模。並且科學技術的引進與套用使工業步入高科技、大規模、外向型的產業化發展階段,建成兩個產業園,一個是電力電器產業園,重點培育電力電器產業和多種名優系列產品,發展壯大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體和一批有相當規模的企業集團。
雖然園區三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處在剛剛發展階段,需要不斷提升自已,在今後園區將繼續以科學技術為企業發展動力,努力構建四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