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關愛留守兒童典型經驗材料

三、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長環境

鎮關工委和有關部門密切協作,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監護網路,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辦實事,出實招,解難題。為了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困難,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投入100多萬元建成中心國小綜合樓,建立全日寄宿制學校,設立食堂和學生宿舍,讓一些條件較差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學習和生活,解決了220名留守兒童“上學難”問題。綜合樓設有“留守兒童”讀書室、活動室、電腦室等,由5-10名專職人員管理,對住校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諮詢、聯繫家長、看管重要物品等服務,教師輪流到校組織留守兒童晚自修,以保證“留守兒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優良管理多次受到上級教育部門的表揚。同時通過開展“愛心一對一”義務家教、愛心心理諮詢和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導航等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使留守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感受到更多的社會關愛和人間溫暖。

四、重點幫助,細緻關懷見成效

深入開展親情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留守孩子享受父母般的關愛。在鎮中心國小掛牌成立了全縣第一所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親職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在留守兒童家長中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的親職教育實踐活動,最佳化養育和監護行為。通過舉辦專家講座、推薦優秀家教讀物等,對監護人進行培訓和指導,為他們答疑解難。開展“手相牽,心相連”、“愛心媽媽”、“代理家長”與留守兒童結對活動,每逢節日,“愛心媽媽”、“代理家長”們還將結對的留守兒童接到家中過節。中心國小五年級學生郭某強,父母在晉江陳埭經營日用商品批發,該生原來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四年級下學期時隨父母到晉江就學,由於居住環境一時不適應,學習課本不同,課程有異,結果成績直線式下降,父母十分擔憂,五年級上學期又轉回中心國小。鎮、村關工委到學校了解情況之後,把他安排在校寄宿,由中心國小指定2名教師加強課後輔導,在3個月之內完成了補課,使該生學業進步很快,在校內數學競賽中獲得一等獎。龍山國小六年級學生鄭某如,父母原在經營飯店,去年到晉江青陽發展,將孩子交由鄰居照看。鎮、村關工委與龍山國小校長和班主任多次為該生送去課外讀本,到家中輔導功課,在全縣小學生作文競賽中榮獲二等獎。

五、豐富活動,拓展關愛工作載體

一是建立家長親情電話。為了讓孩子能夠定期與父母電話聯繫,傾聽親人的聲音和囑咐,所有學校的電話號碼向學生家長公開,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學校還收集了學生家長的聯繫電話,並裝訂成冊,保持與家長聯繫,並經常主動安排家長和孩子通話交流。既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情況,也讓留守兒童經常能聽到家長的聲音,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呵護。二是建立“代理家長”和“夥伴結對”制度。由學校發動,組織教師、職工做留守兒童的“代管家長”,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和其他學生與留守兒童結成夥伴,從生活、學習、情感和經濟等多方面給予他們關心照顧和幫助教育。三是豐富兒童的學習生活。保證每個兒童每周至少參加一次班級或年級組織的親情活動。親情活動的形式主要有:聽演講報告,親情聚會,對留守兒童進行生理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教師走進學生心靈活動,組織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活動等。中心國小2年1班學生劉某樺深有感觸地說:“我父母長期在外地開超市,關工委爺爺和學校老師輔導我學習,經常開展各種活動,像媽媽一樣照顧我,我非常開心。”四是經常開展主題教育等活動。在留守兒童中開展“自理、自立、自強——爭做合格小公民”主題教育,“我心中的爸爸媽媽”徵文活動和“我成長、我快樂”演講比賽等,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增強他們獨立自主能力,促進了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