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農業結構 增加農民收入

當前,農業經濟已進入了一個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競爭時代。如何適應這一要求,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農業結構調整在今後一段時期內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切入點、突破口,是推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解決農民增收困惑的根本出路。我們應緊緊圍繞把農業結構調優、調強這一主題,開創農業和農村經濟新局面。從暖水鎮的實踐來看,要解決好這一難題,我們認為應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明確結構調整思路,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示範

近年來,**鎮領導層充分認識到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當地區域和資源優勢,徹底改變“糧豬安天下”的農業傳統現狀,摒棄“倉里有糧心裡不慌”的小農意識,健全“區域基地論”,逐漸地形成了“四區五基地”。即:以東村、北水、曹家三個村為主的精品農業區;以雙聯、巷頭村為主的千畝訂單農業區;以白茫洞為主的特色農業區;以東江兩岸、曹家、北水、蔣步為主的生態農業區;白溝山,巷頭上蔣、下蔣的特優水果基地;白茫洞優質稻基地;雙聯、巷頭的千畝訂單農業基地;曹家、北水的特種養殖基地;東江庫尾兩岸的楠竹基地。但縱觀產業發展來看,這些產業都屬粗放型產業,科技含量低,內在潛力有待挖掘。筆者認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大力創建農業示範園,實施積極有效的科技示範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在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園工作中,務必做到“三堅持三要”。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前景好的產業和產品,完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服務紐帶。二是堅持以科技為手段。推廣良種良法,經營名特優農產品,建立與貧困山區相適應的科技體系,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相給。三是堅持全方位、整體性的調整。既要調整好農業內部的經濟結構,又要調整農村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實現農業經濟內部結構的最佳化,實現農業與農村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三要”即首先要搞好規劃。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按糧、果、油、菜等主導產業的不同要求,有計畫、有步驟地創建高標準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推動全鎮農業發展。其次要創新體制。按照有利於農民增收,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制定有關的優惠政策。第三要充分發揮示範園內在功能。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農村整體素質,確保引進一個,示範一個。要利用示範園進行科技開發,著力示範帶動,將效益高的品種廣泛宣傳、推介,對農業專業戶進行培訓,讓新產品儘快入戶、生根、開花、結果。

二、突出結構調整重點,推動特色、綠色產業快速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一是要著力於農業內部結構的最佳化。調整的目標是逐步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新格局。二是要著力調整農村經濟的整體結構。大力最佳化一、二、三產業結構,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推進農業走向市場化、效益化、現代化。三改良品種質量,擴大特色農業規模,增強商品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鄉鎮現有生產經營的農產品,品種多但規模小,難以形成優勢。農村圈養的牲豬、小水果基地品質不優,而銷售渠道暢通的食用菌項目和楠竹產業卻規模不大。質量和規模上的差距,使得現有產業實現增收困難多、壓力大。因此,把品種調優,把規模做大,就顯得非常重要。筆者認為,要引進優質種苗,集中一部分資金建設一個至兩個上規模上檔次優質的種苗基地。要做好種養業品改,最佳化養殖結構。要發揮本地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用“綠色”創特色,實現生產的最佳化布局。要突出專業建設,調整最佳化區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