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立鎮、創新發展 努力建設環境優美鄉鎮

一是創辦農業高科技示範園,走示範帶動的路子。1998年我們聘請另家業大學規劃設計,高標準建設了高科技示範園,占地下920畝,總投資達3800萬元,建有四連棟智慧型溫室,特色雙連棟溫室、鋼架無立柱複合牆體日光溫室、1200噸冷庫、工廠化育苗車間和家業組培中心等國內先進的基礎設施。組培中心採取營養液無菌配製等方式引進、培育果菜苗木新品種,減少了生長期間的病蟲害發生率和農藥的使用率,每年為農民提供種苗200餘萬棵,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的使用,全鎮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有5個大類20餘個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證明書”。鎮農業高科技示範園被命名為“山東省農業科普示範基地”、“山東省農引推廣重點基礎上區”和濟寧市“無農藥殘留、放心生產區”。

二是創辦生態規模養殖企業,讓農民做無本生意。為拉長產業鏈條,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鎮政府與北宿煤礦聯合創辦了不起10萬頭生態養殖嘲北晨養殖有限公司”,配套無添加劑顆粒飼料加工項目,采勸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將仔豬,顆粒飼料賒銷給農戶,並提供飼料技術,讓農民做上了“列本生意”,先後引進推廣美國pic台系杜洛克等優良品種,全鎮生豬存欄量達到20餘萬頭,XX年成功獲得入滬銷售格,並被確定為“全國生豬活體儲備基地”。為解決糞便資源污染,該公司投資240萬元,新上了利用豬糞加工顆粒有機肥項目,每年為蔬菜種植戶提供顆粒有機肥20萬噸,減少了轄區內種植業化肥的使用量。

三是建立綠色產品示範推廣基地,加強對農民的綠色環保意識培訓。鎮政府在鎮成人學術、家業高科技示範園、XX畝高檔鮮食葡萄園、前後瓦“貢品”“香椿芽”溫室培植基地、西故村櫻桃谷鴨製品公司、10萬頭生態養殖場創辦了8處綠色產品科技推廣基地。1998年以來共舉辦農民綠色證書培訓班次50餘次,發放明白紙3萬份,培訓農民5000餘名,提高了農民科技致富的酴和爭創環境優美鄉鎮意識。

四是深化林業產權改革,建設平原綠化鎮。結合

農業綜合開發基礎上,我鎮支持年年造林不間斷,溝、渠路、田、村統一綠化。鎮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監督實施,全鎮農田林網,每個網不大於300畝,中級產田不超過200畝,同時堅持一路兩溝,溝旁植樹,目前,全鎮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溝渠林帶化,道路林蔭化。林木覆蓋率14。2%農田林網覆蓋率達90%。載是基礎,管是關鍵,我們大力進行了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拍賣、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林業產權,林業經營權,按照一路、一渠、一片林,一檔案的要求,實行科學管林,依法治林,調動了廣大幹部民眾植樹造林、客護樹木的積極性。使植樹變得民眾熱心,政論省心,農民受益,政府省錢。原來被稱為“敗家樹”、“賠錢樹”,改制後成為“綠色銀行”和“自然氧吧”。

三、是治理轉化廢棄資源,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一是高標準治理採煤塌陷地。由於我鎮地處礦區,隨著煤礦開採範圍的逐步擴大,造成部分耕地結構和生態植被發生變化,農田灌溉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地面沉陷積水逐年增大,全鎮共形成不同程度的塌陷地1。4萬畝,其中低產田8000餘畝,絕產6000餘畝,個別村莊人均已不足3分地,影響了農民民眾的生產生活。1999年,按照我鎮生態示範區的規劃,我們聘請了中國煤炭科學院唐山分院有關塌陷地治理專家進行勘測並規劃設計,對6000畝絕產、穩沉的塌陷地進行了綜合治理開發,採取控深墊淺、覆土造田和矸石回填、土體再造形式,實施了塌陷地土地復墾工程。共投入資金6000餘萬元,復墾農田地1200畝,建高標蔬菜溫室大棚94個,栽植“美人指”、“亞都密”,等高檔鮮食葡萄園600畝,毛白楊等經濟經濟速生林木1萬餘棵,深挖精養魚塘87個,特種養魚,塘18個,建深水養鱝多箱500個,100萬隻養鴨場一處,種物鵝廠兩處,建環湖路程。6。5公里,休閒垂釣魚6處,栽植垂柳5000棵,花卉草地等綠色植被16公里,100餘畝,配套遊船、餐飲服務等基礎設施,開發水上旅遊觀光項目,年接納休閒旅遊觀光人員3萬餘人次,年經濟總收入達到3000餘萬元,切實把採煤塌陷地變成了“聚寶盆。XX年9月,國家環保局,國土資源部召開的治理工程確定這“全國採煤塌陷地治理樣板工程”。上前我們正著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