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經驗材料

三、聚民資,搞嫁接,大力增強龍頭企業發展活力。在當今大開放的新形勢下,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藉助外力,啟動內力,嫁接發展,才能增強龍頭企業發展活力。為此,我們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積極引導外來資本、民間資本、工商資本等生產要素,培育發展一批新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一是引進外資發展龍頭企業。按照“沒有不可開放的地方,沒有不可開放的領域,沒有不可開放的產業”的發展思路,我們堅持內資外資一起抓,積極引進外資發展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利用縣外的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優勢,新建、改造和嫁接龍頭企業,推動了農產品加工企業外

向型進程。~年,全縣共引進契約項目137個,契約利用外資25億元,實際到位外資3.7億元,其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項目達27個,契約利用外資4.8億元,到位資金6400萬元。如今年3月我們引進外資1500萬元,在白水高新技術項目區興建金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皂素100餘噸,年產值5000多萬元,目前已竣工投產。二是激活民資發展龍頭企業。按照“經濟以民營為主、投資以民間為主、事業以民辦為主”的總體要求,我們立足資源優勢,因勢利導,鼓勵農村能人、種養大戶和民營企業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如去年我們引導縣內民間資本,在原“七里橋竹製品廠”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培育建成了“北光竹製品有限公司”,年產值達1600萬元。三是啟動內資發展龍頭企業。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各涉農部門充分發揮職能自身優勢,積極興辦各類龍頭加工企業23個,年加工產值達1.8億元,為全縣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如由縣林業局牽頭,引進資金600萬元,在觀音灘鎮創辦了山山達大芯板廠,發展木材加工生產,年產值達800萬元;由縣畜牧水產局牽頭,組織浯溪、黎家坪等鎮的25戶豬骨加工大戶聯合建立了“肉類加工公司”,組織黃泥塘、大村甸等鎮50餘戶“三黃雞”養殖大戶聯合建立“三黃雞”養殖公司。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引資嫁接,今年1—6月,全縣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43個,其中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個,總投資達3800餘萬元。

四、建機制,嚴考核,全力促進龍頭企業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成敗,龍頭企業發展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保障機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實處。為此,我們著力建立健全了三大機制:一是組織領導機制。縣裡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農業的副書記、副縣長任副組長,財政、農口有關部門等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並下設了專門的辦公室。各鄉鎮和涉農部門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嚴格實行工作“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人抓龍頭企業,三分之一的人抓招商引資,三分之一的人抓日常工作,從而確保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精幹力量。二是考核獎懲機制。我們將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工作列入全縣重點工作考核範疇,對縣級領導、農口各部門和涉農部門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實行“一家企業、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對各鎮實行了“三個一”考核目標管理,把發展“1000畝以上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50—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300人以上的農產品銷售隊伍”作為硬指標,直接考核到各鎮。凡措施不力、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任務的單位,黨政領導不能提拔和調動。同時,我們還建立了發展龍頭企業的獎勵制度。在去年縣財政拿出10萬元獎勵的基礎上,今年拿出25萬元,對那些辦得出色、解決“三農”問題貢獻大的龍頭企業主、各鎮及主管部門給予5000元到1XX元的獎勵。三是利益共享機制。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主動與種養大戶簽訂契約,結對幫扶,定點包銷,與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聯合體。全縣已形成“公司+農戶”、“公司+基地”的經濟聯合體28個,既拉長了農業產業鏈,又拓展了龍頭企業自身發展領域。如天龍米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包種子供應、包技術指導、包保護價收購,組織各村與天龍米業公司簽訂了優質稻購銷契約,讓廣大糧農吃下了“定心丸”。今年已與周邊8個縣市(區)農戶簽訂優質稻訂單13萬畝,每畝可為農戶增收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