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生實踐課題論文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目標:

1.中國小生在校的實驗活動與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存在怎樣的關係?

2.同我所進行的“八五”重點課題“學生實驗能力調查”結果進行比較,目前中國小生的實驗能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科學(理、化、生)課程的實踐能力是否達到新課程的要求?

3.探討中國小生實踐能力評價方法。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那么,什麼是實踐能力呢?

一、關於實踐能力的定義

目前,關於實踐能力尚無統一的定義。從字面上理解,實踐能力應為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

實踐能力可以定義為: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不從解決問題角度來講,可以將實踐能力定義為:個體完成實際任務的能力。對於中國小生而言,就是將所學知識特別是以間接方式獲得的知識,如書本知識或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或完成實際任務。一方面,相對學生主體而言,要么實際情況是學生未曾遇到過的,要么實際問題或任務是學生未曾遇到過的,或者是完全未曾經歷,或者是部分未曾經歷,總之相對學生有新的成分。另一方面,對學生經歷過的事情,在完成質量和完成效率有提高。實踐能力的高低可以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通過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和完成任務的質量和效率得到體現。學以致用是實踐能力的核心。

二、實踐能力的結構

實踐能力由哪些要素構成呢?有研究認為,實踐能力有四個基本構成要素:實踐動機、一般實踐能力因素、專項實踐能力因素和情境實踐能力因素。

實踐動機是指由實踐目標或實踐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者內部動力。一般實踐能力因素包括個體在實踐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機能,它不指向解決具體問題,但影響個體問題解決的效果,構成個體實踐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專項實踐能力因素指個體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出來的專項技能。情境實踐能力因素是指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實踐者根據自身能力和具體情境條件的相互關係,恰當地決定行動路線並付諸實現的能力要素。

另有學者研究得出實踐能力包括三大要素:一般實踐能力、專項實踐能力、情境實踐能力。

三、實踐活動、實踐能力的類別始於XX年的中國小第8次課程改革,設定了綜合課程如科學課、藝術課、綜合實踐課,增加了探究性實驗和研究性學習內容,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在科學課程中,學生將通過科學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技能,體驗科學過程與方法,初步理解科學本質,形成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11]

四、實踐能力的評價

實踐能力發展具有實踐性、情境性、綜合性和外顯性等特徵。因此,“它很難用試卷考試衡量高低,只能通過實踐活動表現來評價。”[15]有學者做了“考核物理實驗能力的筆試與操作考試的比較”研究。得出結論:高度一致地反映了操作考試與筆試不顯著相關,不能用筆試代替操作考試。該學者分析,實驗筆試與操作考試不顯著相關,主要是因為它的不同質。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可作如下對比分析。

實踐能力的評價,要根據實踐能力發展的特點,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創造性地完成一定的任務或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評定現有的實踐能力。根據實踐能力的結構,實踐能力評價只能通過對專項實踐能力評價來反映。如果在實驗室的環境裡,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科學性問題,可以評定學生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實踐能力。

五、實施方案

本課題的研究,必須經過測量和評價兩個階段。測量為評價提供可靠的數據。在測量階段要獲得被評價對象的相應學科參加實驗活動的經歷和目前所具備的科學實踐能力。

我們假設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多寡與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強弱是正相關的;同“八五”重點課題“學生實驗能力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學生的實驗能力應有所提高;學生現有科學(理、化、生)課程的實踐能力已經達到新課程的要求。

在評價階段,我們要根據測量的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得出我們的假設為真還是為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