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農業節水技術考察報告

3、耕作保墒技術

甘肅在旱農區推行了“三墒”整地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壓砂栽培技術及“早、深、壓、耖”耕作技術。“早、深、壓、耖”耕作技術的具體內容是:早——麥茬地及早耕翻,秋茬地隨收隨翻,越早越好,使休閒地喝上天上水,保著地中墒,並使土壤進一步熟化。深——伏翻秋翻深度力爭達27cm以上。壓——當土壤表層含水量在12%以下時,先鎮壓,後播種,以提墒保全苗。封凍前對越冬作物及休閒地鎮壓,壓實表土,彌合裂縫減少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耖——開春後對休閒地頂凌耖耱,打破表層乾夾,耱碎土塊,切斷土壤表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雨後,地表泛白,對休閒地及田間作物結合除草,再抄耱、鬆土,同樣具有明顯的蓄水保墒作用。

4、立體種植及化學抗旱技術

在雨養農作區考察時看到糧與菜、糧與油(玉米套種胡麻)間作套種類型甚多,使充沛的光熱,多樣的作物、有限的降水、寶貴的灌水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取得了效益互補,趨利避弊的效果。化學抗旱技術套用在甘肅旱地作物上也較普遍,主要推廣旱地龍等抗旱保水劑及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

5、以肥調水技術

甘肅旱農區通過增施有機肥、秸桿覆蓋還田、根茬還田、種植綠肥及增施化肥,實施有機無機相結合培肥了地力。並大力推廣平衡施肥,慶陽市XX年就推廣平衡施肥750萬畝,大大提高了作物的抗旱能力。寧縣農技中心還探索出了冬小麥氮肥後移施肥技術,值得我區借鑑。

6、積極推廣抗旱節水作物新品種

經介紹,寧麥1號、6號、蘭天10號、東風1號等冬小麥新品種比西峰22增產10-20%,抗旱性能好,濕麵筋含量達30%,蛋白質含量達14%,畝產300kg,可引入彭陽等地試種。

(二)河西灌區的節水農業技術

1、節水種植技術

在注重市場與效益的原則下,選擇設計了優質、高效、節水的種植制度和作物結構。減少高產、低效、耗水作物,增加耐旱、節水、優質、高效作物的種植。張掖市實施了“三禁”、“三壓”、“三擴”政策,即禁止開荒、禁止移民和禁種高耗水作物;壓縮耕地面積,擴大林草面積,壓縮糧食作物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壓縮高耗水作物面積,擴大低耗水作物面積。在糧食作物中壓縮水稻面積8.4萬畝,帶田面積23萬畝,擴大玉米制種面積達54萬畝,並建蔬菜基地26萬畝,輕工原料基地54萬畝,形成了種子加工、果蔬菜產品加工和輕工原料加工三大龍頭企業群體。

2、耕作改制技術

根據不同土壤質地、土壤結構和原有耕地基礎,設計了節水農業所要求的耕層厚度和有效土層厚度。通過逐年加厚而達到要求,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滲深度,提高蓄水能力,減少流失和蒸發,促進作物根系發育,擴大根系的吸水吸肥範圍,增加抗旱、耐肥、抗倒伏能力,打下高產栽培的基礎。耕作形式有免耕(翻)深松(每三年進行一次)、淺翻深松(深度20cm)和深耕(翻)(深度25cm以上,隔年進行)。實行深松與免耕相結合、深耕與秸桿還田相結合,達到了改良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的雙重目標。

3、耕作與覆蓋保墒技術

通過地表耕作與地面覆蓋的途徑,降低土壤的毛細管作用,控制田間雜草,減少地面蒸發,保持土壤水分,節約灌溉用水,技術內容分為耕作保墒與覆蓋保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