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外地學習考察報告

(五)城鎮建設要有新面貌

要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解決“瓶頸”制約問題,不斷增強城市綜合功能,為經濟持續發展造好環境、打好基礎。要以石井港口為龍頭,以漳泉肖鐵路為紐帶,以縱橫交錯公路為骨架,進一步完善海陸交通網路,提高總體運輸能力。重點抓好南同公路*段等16個重點項目、市垃圾處理場等13個重點前期項目、120急救中心等9個社會事業主要建設項目、內溝河整治等11個市政設施主要項目和農村電網改造等10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設。

要依託大**“半小時城市群”,立足*實際,著眼長遠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力爭在“十五”期間城市化水平達到40%以上。一要統籌規劃。保持適度超前,跨出區域局限性,把*城市化發展置於海峽西岸現代化城市群這一大背景下,從全局的角度、戰略的高度、發展的趨勢,統籌研究制定城市化規劃。二要分類指導。中心城區按照“打開城門,拓展空間,建改並舉,提高品位”的思路,樹立經營城市的新理念,塑造城市形象。實施“東進、北拓、西延”計畫,規劃美林莊頂至柳城霞東組團,高起點構架城區路網,推進片區改造,不斷完善市政設施,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大力推進中心城鎮建設,重點抓好*、洪瀨、英都、梅山、詩山等城鎮建設,發揮其帶動輻射作用;按照“小鎮大鎮區”思路,推進山區鄉鎮的城鎮建設。繼續扶持100箇舊村改造新村建設試點村建設,把舊村改造新村建設納入城鎮化建設的有機環節。三要推進改革。重點抓好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城鎮化門檻,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地向城鎮聚集,促進全市城鎮人口每年增長3-4個百分點。

(六)科教興市要有新步伐

一要加強技術創新能力。要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支柱產業高新技術化方面有新的突破,力爭到“十五”期末,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產值23%以上。借腦發展,加強聯繫,每個年產值在5000萬元或納稅100萬元以上企業至少聯繫一個大專院校或科研單位或國內外知名企業,深化“企業找科技”活動。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支持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企業建立技術開發中心,鞏固和發展已建立的陶瓷、建材、軸承等三個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建設完善市生產力促進中心,建立博士後工作站,強化其“孵化”功能。扶持、培育一批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抓好幾個能夠帶動我市產業升級的“高、大、新”技術項目。二要構築面向新世紀的人才高地。鞏固和擴大“兩基”成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籌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支持創辦閩南科技學院和中國紅十字(進修)管理學院。大力實施“135”人才工程,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行政管理隊伍、科技專業人才隊伍、經營管理者隊伍和技術熟練工人隊伍。加快人才市場信息、網路和服務網路建設,建立國內外*籍專業技術人員信息庫。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引進機制、培養機制和使用機制,不拘一格吸納人才。要出台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最大程度地為人才施展才華創造條件。要建立新的企業人才管理方式,實行技術入股、管理入股、期權入股等做法,讓人才參與收益分配。設立市人才發展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給予獎勵。三要做好加入wto的應對工作。加強知識充實與更新,從思想、組織、人才、政策等方面做好準備,提出應對之策。要通過專家講座、培訓等形式,加強學習,使廣大幹部儘快地適應新形勢,加快熟悉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的承諾。引導各類企業採取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應對措施,遵守規則,講究信譽,提高技術、質量和管理的檔次。要發揮專家顧問團的作用,幫助分析我市產業在入世後的發展方向,未雨綢繆,積蓄髮展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