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赴山東煙臺等地學習考察報告

創建文明城市活動由來已久。從1984年中央“五四三”活動指導委員會(中央文明委的前身)推廣福建省三明市創建文明城市的經驗發端,至今已有23年。1996年,中央xx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24年前,要建成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文明城市。1999年、XX年,中央文明委分別評選表彰了兩批“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區)”,煙臺市是首批53個城市之一。XX年,中央文明委正式部署考評命名首批“全國文明城市”,並明確規定,申報對象必須是前兩批“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區)”。

在此背景下,煙臺市確立了“高點定位、自我加壓、奮力拚搏,努力爭創全省、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於XX年正式申報,並於XX年10月首批被命名。其經驗和做法給了我們以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一、在指導思想上,要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多年來,煙臺市堅持以黨的xx大精神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注重教育引導幹部民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其主要方式,一是選準主題,旗幟鮮明地加強正面灌輸。早自1990年始,就堅持每年集中三個月時間,在全市分農村、機關、企業、學校、社區五個層面,採取舉辦培訓班、邀請專家學者開辦專題講座、組織優秀黨課下基層等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集中教育活動。二是強化對比引導,更新發展觀念。針對幹部民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自滿自足自負”和“畏首畏尾畏難”情緒,選擇了全國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省17個市及周邊城市三個座標,分1980年、1999年和“xx”以來三個階段,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進行對比,使幹部民眾清晰地看到,改革開放的前12年,煙臺在全國14個首批開放城市中的發展位次穩中有進,而“xx”期間,17項主要經濟指標有11項增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通過比較,幹部民眾普遍認識到:看不到差距是最大的差距,認識不到危機是最大的危機。進而增強了“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的憂患意識,形成了破滿破難、奮力趕超的鬥志。

思想建設的成果,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XX年,全市gdp達到1630.89億元,增17.5%,在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排名由第8位前移至第7位;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4億元,增33.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60元,分別增10.4%和13.1%。煙臺進入中國綜合實力30強城市。同時,社會事業也取得新突破,分別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全國文化模範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榮譽。

中央文明委決定命名首批全國文明城市後,煙臺市委、市政府認為,文明城市是反映一個城市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最有說服力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一張含金量非常高的“城市名片”。全市上下要在四個方面達成共識:一是爭創文明城市突出了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以人為本思想,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二是爭創文明城市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是推動煙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有力手段;三是爭創文明城市有利於維護和實現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是造福民眾的德政之舉、民心工程;四是爭創文明城市活動內容廣、標準高、指標細、測評嚴,全市上下同創共建,有利於把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先後召開了市文明委全會和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提出了明確目標:到XX年,力爭全面完成《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基本指標,確保首批進入全省文明城市行列,力爭建成全國文明城市。同時要求,切忌形式主義,在民眾“最盼”上贏民心,在民眾“最急”上見真誠,在民眾“最怨”上改作風,讓民眾真正在創建活動中見到利益,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