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瑞典、芬蘭企業債務重組情況的考察報告

為了更好地幫助企業處理債務危機,瑞典和芬蘭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相繼建立了企業債務危機防範和處理機制,直至目前,仍在發揮著非常好的作用。

1.瑞典的做法:

一是在公司設立之初,儘量使公司治理扁平化,減少管理層次和管理成本,不斷提高公司的專業化程度,加快公司資金回籠,減少公司出現債務危機的幾率。

二是政府內閣設立國家債務辦公室,在該辦公室下設立國有資產債務辦公室,辦公室下設立一個改善國有企業經濟狀況基金會。國家將國有企業上交利潤的10%給該基金會,由基金會用於挽救虧損的國有企業,在總體上平衡國有企業的盈虧。

三是瑞典於1998年將所有國有企業集中到一個部門管理,在工商部下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不僅解決了國有資產出資人的到位問題,而且參與對所監管企業的債務重組全過程。該類重組不進法庭,完全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指導下進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指導企業進行債務重組,一類按市場運作,一類按政策指導。按市場運作的企業,主要是將其所欠國有銀行的債務轉化為民營銀行的債務或借貸,依靠資本市場,依法進行重組;按政策指導的企業,主要在政策框架下,通過購併、壓低成本、最佳化資本結構等方式,實施重組。

XX年,瑞典約有5000家企業申請破產,其中約有100家企業進行了重組,50家企業重組成功,成功率達50%。

2.芬蘭的做法:

芬蘭政府認真吸取銀行和企業債務危機的經驗教訓,調整企業重組體系,於1999年在工貿部下設立了國家貸款保證委員會,為大型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為各類企業提供貸款或直接持股,面向全國企業提供風險監測和評估服務,並專門成立地區重組小組參與所服務企業的重組工作。

該委員會重組小組對企業進行重組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對企業進行重建。即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整合企業業務,出售或終止虧損業務,構建新的領導系統,改組公司,使之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二是將危機企業以合理的價格出售轉讓給別的公司;三是交給(arsenal)資產管理公司重組出售。

該委員會還對所服務的3萬戶企業建立了風險評估系統,制定了危機診斷圖,每年做兩次風險評估。它把企業分成四大類,一是業績好的公司,二是新設立的公司,三是瀕臨破產的公司,四是破產公司。該系統能及早發現企業運營中存在的債務危機是否到了警戒線,及時進行治理,儘量減少破產的發生。

(三)健全企業債務危機治理的法律制度並依法治理

瑞典和芬蘭在20世紀90年代銀行和企業債務危機之後,均在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關於企業重整內容的影響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企業債務重組方面的法律,頒布實施了《資產重組法》,開展了法庭內企業債務重組工作,依法規範了企業債務危機治理問題,並不斷完善資本市場。重在同時保護債務人和債權人利益,鼓勵重組,減少企業破產及企業破產對社會的衝擊。出現債務危機的企業可以向法庭申請資產重組。有以下特點:

一是規定重組條件和期限。到法庭申請資產重組的企業,必須能夠證明以後能夠償還50%的債務,從長期看有盈利能力。重組保護期(從申請保護到宣告正常化)一般為3至6個月,最長不超過12個月。在這個期限內,債權人不能向債務人追索債務。其目的在於保證債務的完整性,防止一部分人先受償,同時讓負債累累的企業有喘息的機會,不受債權人的干擾,靜下心來研究重組和企業發展問題。在這個期限內有擔保的債權人也受此限制。在經過調查、法庭宣判重組、債權人認可三個階段後,可宣告正常化。

二是需要確定重組代理人。法庭裁定企業可以進行資產重組後,需由法庭指定或由債權人、企業確定資產重組代理人(不同於美國破產託管人)。原企業董事會仍然發揮作用,並有權決定是重組還是破產,與代理人相互制衡。

三是需要制定重組方案。重組方案由資產重組代理人和企業董事會共同制定,並必須取得60%至75%債權額的債權人同意,才能呈交法庭批准。重組方案只負責債權、債務處理,並體現在財務上。方案批准後,即使有些債權人不同意,也要受此約束。重組方案批准後才可以減輕債務負擔。一旦債務人按照重組方案,償還了一部分債務,債權人沒有權利再追索這部分債權。國家稅收等同於一般債權。在企業實施資產重組過程中,不得拖欠職工工資。

四是法庭內的企業重組過程是一個訴訟過程。重組方案付諸實踐後,在3個月內,企業經營和償債無進展,法庭有權終止重組方案的繼續實施。債權人對獲得的清償不滿意,也可提出訴訟。通常情況下,債權人可以通過100%追償、放棄利息和債權打折等方式獲得清償,但一般只能得到10%—20%。

(四)對無法挽救的企業依法實施破產並妥善安置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