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洛陽考察報告

只是,讚嘆之後,無法不深思。石窟已經開始風化,再古老的文明終究也是敵不過時間的侵蝕嗎?何況,還有不懂珍惜的人們的破壞和加速催化。石窟的佛像們,命運將會如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保護不周,窟中的佛像大多在近代被西方人盜走,據導遊說,有不少頭像目前保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還有一部分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砸毀,當然還有受到風化的摧殘。即便如此,就現存的一些完整佛像來看,這批雕塑的藝術價值是相當驚人的,線條清晰,面目雍容,體現了北魏、唐朝時期佛像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這次考察看到那么多宏偉的古建築群體,連廓庭院,刻石參差錯落,典雅凝重,氣勢雄偉 ,是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徵,以此引導我們去領略由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特別是碑林博物館的碑刻書法和龍門石窟中的造像記對我印象頗深。

勤禮碑

始平公造像

碑林中李斯的《嶧山碑》,李陽凍的《三墳記》,《熹平石經》;褚遂良的《聖教序》,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顏真卿的《多寶塔》《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文稿》《爭座位帖》,柳公權《玄秘塔碑》,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王羲之《姨母帖》,張旭草書《斷千字文》。。。。。。從大量的唐代碑刻可以感受到整個唐朝書法燦爛的藝術文化,技術高超的工匠把碑文刻的細緻精美,把書法中的章法表現的和諧盡善盡美,布局和諧,都保存完好。從碑中不難看出當時書法家的藝術氣息。有的碑額碑側有花紋等做裝飾更能顯示當時對美的追求,像《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碑感渾厚,沉穩較樸拙敦厚兩種不同造型的代表作,字型端莊雄厚,楷法嚴整,合乎字樣規範也是我曾經迷戀不捨的字型。還有那些行草書刻的更為細緻,草書起伏連綿,變化多端,甚至枯筆都能表現出來。漢代八分隸書《曹全碑》可謂是秀美的代表,字型娟秀暢美,字法準確。碑林收藏南北朝時期的的墓誌,基本上屬於南北朝時期。在碑林收藏的墓誌除了可以印證這一史實外,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展示了那時書法的演變歷程。在節法界,常以北碑,即魏碑作為從隸書體向楷書體過渡的十種特殊書體。所謂魏碑,通常是指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的碑刻。由於北魏時期的碑刻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勝於其他各朝,故以“魏碑”冠名。魏碑的書法上承漢隸,下啟唐楷。書體隸、楷兼備,與北方剛勁矯健的民族特點非常吻合。故而人們常用“古樸拙雅、雄峻堅實、意態奇特、精神飛動、血肉豐美”來讚美魏碑書法。碑林收藏的墓誌,可以說是魏碑節法的高度濃縮,堪稱“魏碑大全這些都是臨寫這些”還有洛陽龍門造像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筆畫折處重頓方勒,又是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為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牛橛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其體勢峻體勢峻拔方整,用筆精進挺峭,橫畫起筆多作側鋒斜入,捺畫波勢銳利,點成三角,垂筆亦作懸針之狀,轉折處重頓,具有凌厲果斷,爽朗峻拔之風。其字形趨扁,結體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態寬博曠達,意境高古,情趣活躍,在北魏楷書中屬精品力作。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讚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書法是我國的不僅是傳統文化而且還是藝術的精髓。不管是陶瓷,還是瓦當雕刻,都對中國書法有著直接的影響,需要我們探索發現繼承和發揚。當然最直接的是在考察中不免發現很多碑刻經過時間而斑駁脫落的殘跡,儘管可以看到印刷質量很好的帖,但在臨習時要突破這些視覺障礙,理性的分析,才能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臨習與思考才能看到和領悟到書法真正實質和內涵。

後記;

西安的文化還是保存的比較好的。直來直去,不管怎么走都不會迷路的街市;環城的古城牆;鐘樓、鼓樓、大小雁塔……雖不是要考察的景點,但我覺得也是去到西安必去之地。還有井然有序的交通,實在是讓人十分舒服的一個地方。當然這是一個承載幾千年歷史的古都的兩大省——陝西省和河南省!這是一個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地區!這是一個可以讓你最真感受時光隧道的原始之地!我們到達了課本歷史書的世界,在那我們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裡的歷史沒有人可以去改變,此行之後,我們只能在自己心底的史書上很好的寫上幾筆!對我本身的專業也有了一份心悸的感覺,記下每一份感動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