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研討會發言材料

從初一入學一開始,我們在培養學生興趣,提升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學習方法的傳授。師生通過合作、探究、訓練,逐漸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選擇題,我們總結了“排除法”、“比較法”、“篩選法”;對於出題者意圖的把握,我們掌握了熟練記憶帶關鍵字的重點語句(如:帶有“最……,基本……,關鍵……,基礎……,中心是……);排除“絕對表達”法(如帶有:一定……,必須……,完全……,只要……就……[當然客觀規律除外]);預防陷井法,如“偷梁換柱”(把一句背的很熟練的語句內的中心詞換掉);“答非所問”(設定的問題與選項沒有關聯);“迷魂陣”(所給的選項表述完全正確,但只有一個最切合題意,需要經過認真思考,去偽存真)等多種答題規律與技巧。

在做材料題時,我們也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五子訣”,“讀—看—找—聯—答”。“讀”是讀材料,“看”是看針對材料提出的相應問題,從而帶著問題回顧材料,把握本質,“找”是找材料中與問題有關的有用信息,“聯”是聯繫教材相關知識點,“答”是經過理解、分析、整合等一系列思考打好腹稿後,作出精準的答案。同時通過實踐訓練,學生還總結了很多材料題答案要點中帶有共性的要點進行了歸納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正確領導;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等。

當然,除了方法之外思想品德課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教材理論知識的識記、理解與運用。我常和學生說:“思品你背過了不一定得高分取得好的成績,但背不過就一定考不了高分”。在以前的閱卷中時常看到有些學生把試卷上的題目都答得滿滿的,尤其是材料題猛的一看滿眼答案,再仔細一看全是胡編;還有的答案是張冠李戴,課本上的識記知識點也背過了但根本就不理解,所以導致考試時把儲備的這些知識隨便亂放,有的甚至“驢唇不對馬嘴”;再者就是有些同學教材的識記知識沒有記住,答題時雖然沒有胡編但全部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發揮沒有用相關思品術語做答。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學生本身沒有記住教材中必須識記的知識,另一方面就是源自學生對教材的不了理解囫圇吞棗。所以在思品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結合生活與社會對教材知識充分的理解然後再在理解的基礎上適當強化記憶,接下來再通過相關的對應訓練完成對知識的運用即用所學教材理論來解決現實生活的相關問題,從而完成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提升。

再者,充分把握時政熱點。對於時政教育,畢業班再像初一初二那樣不行了(臨近考試時找些時事資料給學生背背,以應付考試,大部分學生對重大時事政策問題毫無所知,更談不上聯繫教材分析時事政策了),初三思想品德課更注重理論聯繫實際,試題往往依託時事材料引出問題,以具有時代性的問題為中心,突出當前的社會熱點。而由時政熱點引出考查內容,或者說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點融為一體,現實性與針對性更強。那么,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與時事思品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呢?我們通過中學生時政報、網際網路、電視新聞、手機報等多種途徑獲得時政熱點材料,結合課前五分鐘新聞(每堂課課前5分鐘有小組輪流播報近幾天內重大的國內外新聞,並讓學生結合教材相關知識做一下簡單分析)然後結合教材知識,用時政材料編題,變原來中考的猜題者為出題者,使學生提前對中考的相關時政都熱了身,有的學生還大膽創新,把一道老師編的時政材料變換多層次的考查,多角度的問法,從而使中考變成了我們實踐檢驗的好戰場。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作為思品教師,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教育方法不能熟視無睹,若仍然固守三尺講台、一塊黑板、一本教材、一張嘴,不及時學會使用新的教學經驗,轉變觀念,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求新變異,恐怕你說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怨聲載道。因此我認為為要在課程改革中,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善於創新教學,尋求科學有效的教學新模式,不斷積累有效教學經驗,才能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學效益。

以上是我一點不成熟的做法,在廣大同行面前無異為班門弄斧,還望大家不吝珠玉為盼!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