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可行性報告

丘陵生態農業投資與持續性發展分析報告

背景介紹

從上世紀改革以來(1978—XX),中國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土地承包制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同時中國經濟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1倍在世界排行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到了九十年代由於農村極度缺乏金中小企業融資源和支持城市的工業發展,增長率由10%降至4%,進一步刺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市場,大大加快了城市的建設力度。雖然表面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實際上卻付出沉重的代價——為了追求高額回報,城市加快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而耽誤了技術密集型企業研發、發展和新產品的更新速度;同時耽誤了一代農村人受教育的機會及打工者的下一代人生觀念。其實中國的成功或失敗不是取決於大都市修建多少摩天大廈而是取決與廣闊農村的經濟成就——因為中國 是一個十足的農業大國。為了積極回響新任中央領導人提出的政策,農村城鎮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現行的農村像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如果經濟條件得不到改善,農民不得不為了改善居住、醫療和教育條件的支出從而把錢存起來,國內消費將很難大幅度增長。

高速度、高耗能、高污染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1979-XX年gdp年均增長9.7%,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出經合組織30個國家平均值的20%,資源供應緊張,所需石油約50%依靠進口。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16個。據測算,我國環境污染損失約占gdp的3%到8%,生態破壞(草原、濕地、森林、土壤侵蝕等)約占gdp的6%-7%。大氣和水質污染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損害居民健康。世界銀行估計,我國平均每年因大氣污染而早亡75萬人。經合組織測算,中國環境污染造成疾病和早亡的損失占gdp的13%。高速增長的gdp,如果扣除過高的環境代價,實際發展不是高速度,而是低速度。經合組織認為:中國雖然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中國的環境標準更接近某些最貧窮的國家。環境形勢的嚴峻是有礙於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度發展,而環境保護工作嚴重滯後,因而產生了大量污染。在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中,中國占16個(《參考訊息》XX年7月4日報導的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關於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還缺乏全面而確切的統計數字,但許多學者和有關機構作了大體的測算:

——據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政策研究中心孫炳彥在《90年代初期中國環境污染損失和思考》一書中測算:1990、1992、1994年我國污染損失分別占當年gnp的7.4%、6.9%、6.5%。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在《求是》雜誌XX年第3期發表的文章稱:據專家估算,我國每年的大氣污染、河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當年gdp的4%-8%。

——據中國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測算,1993年環境污染損失占到當年gdp的3.16%,生態破壞(森林、草原、農田、水資源、濕地、土壤侵蝕、人為災害)占到當年gdp的6.87%,兩項合計損失占gdp的10.03%。

——據世界銀行計算,中國1997年的環境污染損失占到當年gdp的7.7%。

——據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XX年全國污染損失占當年gdp的3.05%。但並未包括自然資源核算,環境成本中也未計入生態破壞損失,即使環境污染損失,其內容也是不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