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西名山開發的可行性報告

《天工開物》名高天下、光燭鄰國,是本縣與本市乃至本省得天獨厚的旅遊開發資源。按照《天工開物》中的描繪,於古鈐陽地匠心如運演繹出來,現在與未來的中國人準會紛至沓來瞻仰老祖宗們的“勞動史畫”,西方人準會頂禮膜拜尋訪東方人賴以生存繁衍的“圖騰歲月”。

2、建鈐山歷史名人園,再現文化內涵之深厚

《中國歷史名人辭典》收錄名人3755人,全國兩千多個縣,平均每縣不到兩人。分宜的上游宜春,地域人口是個大縣,收錄兩人:鄭谷、彭瑩玉。分宜的下游新余,地域人口也是大縣,收錄兩人:王欽若、梁寅。而分宜收錄了四人:歐陽玄、黃子澄、嚴嵩、嚴世蕃。《中國一百個宰相》一書,介紹我國最著名宰相一百位。其中江西籍宰相六位:王安石、文天祥、黃子澄、楊士奇、解縉、嚴嵩。分宜有兩個半,即黃子澄、嚴嵩、楊士奇(泰和人,出生地為分宜)。滕王閣《江西人傑圖》共80人,平均每縣不到一人,分宜有三人:陳重、盧肇、嚴嵩。另外,我國從隋唐到清末科舉取士一千多年,三年一屆,開科取士三百餘屆,產生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各三百餘位,據此全國平均

六、七個縣才攤有一名,而許多泱泱大縣空白無名。分宜卻獨占狀元一名:盧肇,探花兩名:歐陽玄、黃子澄;傳臚一名:宋希堯;二甲二名(即第五名):嚴嵩。

3、復登山本來之面貌,建高品脫俗境地

古人為了登鈐山,辟石階,建石亭,沿途修了四座亭宇。第一亭叫傍雲,第二亭稱翠微,第三亭名撫松,第四亭為漱石。每行數百步,即有亭可歇,有詩可賞。現石級尚在,亭基猶存。

如沿山復亭刻詩,真可謂曲徑通幽,令人感覺一種古文化薰陶與大自然之美的享受。

4、恢復仰山之行宮,供香客之許願

“仰山行宮”位於鈐岡嶺山頂,也稱仰山行祠,據縣誌記載,早在漢文帝劉恆年間,“仰山二神”就開始在鈐岡嶺立祠。這是分宜縣最早的一座寺廟,比昌山廟還早一百七十年。

封建社會,每年春秋兩季的仲月望日(即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日),袁州一府四縣的名流紳士都要上山祭祀,供奉仰山菩薩。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韓愈被貶官到袁州任刺史。適逢久旱,田園枯槁,餓莩載道。韓愈聞悉鈐山有靈,便率袁州官紳步行跋涉,到鈐山祭祀仰山廟,求天神保佑,普降甘露,禱告後果然下大雨,人們均奔走相告,鈐岡嶺的名聲,也就更響了。重建仰山之神廟,並恢復山頂一座早已倒塌的鈐西廟,供善男信女燒香拜佛。

5、雕石獅於萬年,呈古橋之雄姿

分宜老城東門外有一座橫跨袁河、溝通南北的十一孔大橋——萬年橋,處於鈐山南面腳下,是嚴嵩在明朝嘉靖年間修建的。橋的兩頭雙獅雄踞,橋的兩側雕欄玉砌,至今四百多年。

1958年因修築江口水庫,縣城遷拆,大橋也因此破損嚴重。護欄拆盡,雄獅離異,橋的中拱也被炸塌,成了破橋一座,名勝不名,終年泡在水中。然而所剩部分還是堅如鐵鑄,不少人依然泛舟前往,一睹雄風。如重雕石獅於萬年橋,再展昔日這雄風,令人無愧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