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廉政準則規範從政行為的心得體會

而我國刑法第385條規定,受賄罪有兩種基本行為形式:一是索取賄賂,即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二是收受賄賂,即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對於後者,行為人必須同時具備“收受他人財物”與“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兩方面的要件,才能構成受賄罪。《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規定,只要索取或者收受不正當好處的行為是與其職務行為相關的,就構成受賄犯罪。

再就是以借為名的受賄的行為,有事先寫好借條但借條放在自己身邊備用的,有的覺察到形勢比較緊張,臨時補寫借條的,有的以借為名長期占用房屋、汽車並不打算歸還的,等等,這些行為按照《廉政準則》的規定,都是違紀違法。

同時,因為現在的黨員領導幹部接受的標的物,開始向非財產性利益延伸,包括旅遊、健身、唱歌、按摩等休閒行為。《廉政準則》中第一條,明確規定黨員領導幹部不準“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禮品、宴請以及旅遊、健身、娛樂等活動安排”、不準“在公務活動中接受禮金和各種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如,購物卡、加油卡、消費卡等等,進一步明確了領導幹部不準接受其他不正當利益的政策界限。

(二)關於以交易或者委託理財等形式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問題。根據《廉政準則》第一條第(四)項的規定,所謂“以交易形式謀取不正當利益”,主要是指以低於市場價格購買或者以高於市場價格出售的方式買賣房屋、汽車、古玩字畫等貴重物品。

委託理財是近年來我國逐漸興起的投資理財的新方式,但是也成為了腐敗滋生的一個新領域。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替你理財,而且如同陪你賭博,讓你只贏不輸一樣,讓你只賺不虧,為的是把你套牢,好牽著你的鼻子為他辦事。所謂“以委託理財形式謀取不正當利益”,主要指以委託他人理財的名義,未實際出資而獲取收益,或者雖然實際出資,但獲取收益明顯高於出資應得收益。與這兩種行為類似的還有以與他人合作開辦公司、與他人合作投資等形式收受不正當利益。這些行為,都是近年來查辦案件工作中發現的新的權錢交易形式。之所以把這些內容單列一項,主要是考慮到這些行為與直接收受財物,表現形式和行為過程有所不同,單獨列出來能夠使政策界限更加具體、明確。

(三)關於經商辦企業的問題。《公務員法》等很多黨紀國法已明確規定,國家工作人員不得以獨資與他人合資、合股、合作、合夥以及私自以承包、租賃、受聘等方式經商、辦企業。黨員領導幹部與一般國家工作人員相比,手中往往掌握更多的資源,自己經商、辦企業,既影響市場上的平等經營、公平競爭,又無法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因此,《廉政準則》第二條第(一)、(二)項的規定,黨員領導幹部不準個人或者借他人名義經商、辦企業。根據這項要求,領導幹部不準個人或者借他人名義,以獨資、合資、合股、合夥等方式經辦商業或者其他企業,以承包、租賃、委託等方式從事商業和其他經營活動。這項要求在《廉政準則(試行)》的基礎上增加了“借他人名義”,主要就是為了解決實踐中一些領導幹部規避法規規定,不以自己名義,而用親朋好友名義經商辦企業的問題。關於“借他人名義”,中央紀委領導在講課中,是這樣解釋的:一般來說,只要能夠查實領導幹部與他人事先有相關約定、領導幹部在經商辦企業過程或者經營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骨幹作用、實際上共享利潤和共擔風險損失,就可以認定為“借他人名義”。

《廉政準則》明確規定不準“違反規定在經濟實體、社會團體等單位中兼職或者兼職取酬,以及從事有償中介活動”,不準“離職或者退休後三年內,接受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範圍內的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中介機構的聘任,或者個人從事與原任職務管轄業務相關的營利性活動。”這裡要注意把握兩個關鍵:一是黨員領導幹部離職或退休後從事商業活動,禁止的時限為三年;二是禁止的範圍,是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範圍。

(四)關於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的限制的問題。黨員領導幹部的配偶、子女作為公民,有依法經商辦企業的權利,但同時也必須進行一定的限制,以防止發生利益衝突。根據《廉政準則》第五條第(七)、(八)項的規定,這方面有兩條限制,一是不準允許、縱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轄的地區和業務範圍內個人從事可能與公共利益發生衝突的經商、辦企業、社會中介服務等活動。二是不準允許、縱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異地工商註冊登記後,到本人管轄的地區和業務範圍內從事可能與公共利益發生衝突的經商辦企業活動。該項要求實質上與第(一)項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僅在於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的工商註冊登記地不在領導幹部管轄的地區和業務範圍內。根據現有規定,對於違反這兩項規定的,要么配偶、子女及其配偶退出原經商辦企業活動,要么調換黨員領導幹部的工作崗位。

領導幹部本人有以下3種情形,都在違反本項規定之列:一是領導幹部本人事先知曉可能會有造成不良影響的活動時,不進行了解、不加以制止;二是領導幹部本人在知曉他們正在利用本人的職權從事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活動時,不向所涉及的單位和人員說明真相,不採取措施消除後果;三是領導幹部本人在掌握他們已經利用本人的職權和地位從事了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活動後,不向組織反映、報告,也不採取措施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