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龍舟競渡的流變歷程和現代性生成機制

小編為您提供一篇關於小議龍舟競渡的流變歷程和現代性生成機制的畢業論文提綱,歡迎參考!

引言

龍舟競渡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民俗文化成為民俗體育中的傑出代表,並且已經由傳統意義上的賽龍舟發展成為世界性的龍舟大賽。從新近的研究成果來看,儘管已有成果將龍舟競渡按開展年代和競技規則劃分為傳統龍舟和競技龍舟,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熱點仍指向傳統龍舟的源起和社會文化價值。本研究認為,只有在釐清龍舟競渡流變歷程的基礎上,才能洞悉其流傳千年的文化基因,明晰傳統民俗活動發生流變的深層動因和現存價值。

1 研究目的

釐清龍舟競渡發展歷史階段,對每個歷史階段從龍舟構造、賽前儀式、比賽形式和結果認定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在明晰流變歷程的基礎上揭示龍舟競渡流變的必然規律。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主要採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其中包括國家體育總局和地方體育局的一些內部保存資料和音像資料,在掌握資料的基礎進行二次文獻分析。

2.2 專家訪談法

對國家社會體育管理中心的有關官員、國際龍獅協會、龍舟協會的專家以及國際級、國家級舞龍、龍舟競賽裁判員、各隊教練員等數十人進行個別訪談。

2.3 邏輯分析法

根據 cnki(全文資料庫)檢索的結果,1995 年——XX 年,有關傳統民俗體育的文獻共有258 篇。在進行二次檢索的基礎上,對其中的觀點及研究指向進行了對比、歸納、分類和綜合。在生活世界的理論視角下從民俗體育的生存發展空間的變遷來揭示其現代發展的原因和機制。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龍舟競渡也稱“賽龍船”、“划龍舟”,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活動,大都在我國端午節期間舉行。龍舟運動是一項集眾多劃手依靠單片槳葉的划槳作為推進方式,運用肌肉力量向船後划水,推動舟船前進的運動。

從龍舟競渡到龍舟運動,雖然所指同一事項,但是所指事項的各層面意義卻發生了改變。

龍舟競渡作為典型的民俗體育項目,在社會變遷中經歷了起伏興衰,從產生之初到近千年的定型,以及在社會轉型加速階段所實現的現代發展,組成了龍舟競渡的流變歷程,基於此,將其流變歷程從縱向的時間段上劃分為4 個階段。並從龍舟競渡本身的活動要素和內容上進行歷時態的前後對照,以此來解析龍舟競渡的流變。

3.1 自在自發期(1949 年以前)

3.1.1 龍舟構造

龍舟的建造與普通船隻建造相似,多用杉木,取其輕便,也有用樟木和其他木料建造,取其防蟲防腐之功能。一些地方選擇建造龍舟的木料還有特殊的習俗,如湖南汨羅縣造船的木料特別是龍骨木,要去偷不能買,因為賊的手腳麻利跑的快,用偷來的木料做龍舟也能夠跑的快。龍舟一般要求輕劃、易劃,形態都比較狹長,並由3 部分組成,船體、龍頭龍尾和鑼鼓之類的裝飾。船體呈梭形,兩頭窄中間寬,船體寬度一般在1m-1.2m 之間,而長度浮動較大,長度可長達30 多m,短的約10m,船體長度與人數成正比。龍舟的龍骨必須是由精心挑選的直杉木做成,龍骨製作工藝的高低將會影響劃手的方向控制程度。

龍頭大多用整木雕成,無論是專職龍舟還是業餘龍舟,都是競渡前才將龍頭安置上去,儘管龍頭是龍舟區別於其他船隻的主要標誌,但是各地風俗不一,因此龍頭構造的大小形制也不盡相同,亦已成為各地民俗風情的表征。龍尾也由整木雕成,以求靈氣十足,並且刻滿鱗甲。除了龍頭龍尾之外,鑼鼓、旗幟和船身的繪畫等裝飾,在不同地方的龍舟上,其差異也表現得較為突出。有的裝飾非常隆重,如順德雞公頭龍舟,置有神樓、大鼓、銅鑼、龍頭旗、龍尾旗、帥旗、羅傘等裝飾;而有的裝飾相對簡單,如湖南汨羅龍舟;有的地方除龍頭龍尾和鑼鼓外,基本沒裝飾,如江西高安龍舟等。傳統龍舟的製作過程還有許多禁忌,如忌諱孕婦在製作現場、女子跨過龍舟、血滴在龍舟上等等。對“翻”、“慢(漫)”的字眼非常忌諱。禁忌是民間為了擇吉避凶,禁止同“神聖”或“不潔”的事物相接近,是對某種神秘力量產生恐怖而採取的消極防範性措施。雖然有些禁忌在現代科學看來毫無根據可言,但是在人們擇吉避凶的心理主導下,在民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遵循。這些帶著原始信仰和迷信色彩的禁忌習俗也成為規範龍舟製作過程的民俗體現。

3.1.2 賽前儀式

儀式通常被界定為象徵性的、表演性的一整套行為方式,具有強化秩序和整合社會的功能。自在自發期的龍舟競渡擁有一套嚴密而完整的競渡儀式。儀式以祭禮為主體,龍舟競渡的神性被彰顯,無論祭拜的是完全虛構意義上的神,還是神化了的歷史人物,都是祭禮中的信仰依託所在。人們通過祭禮來祈求安康的心愿,反映的是對生命主體的尊重和敬畏。這一點貫穿了傳統龍舟儀式的始終。但各地的競渡儀式也存在差別。以湖南嶽陽為例。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每年龍舟競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廟,俗稱朝廟,即祭祀儀式。在當地人心中,競渡子弟只有賽前去屈子祠朝拜,才能得到龍神的保佑。除了紀念屈原之外,還有祭拜龍神的。解放前江西一帶在龍舟下水前,都要去廟裡或河岸旁請道士念經,燒香、燒紙錢,作揖拜神,拜龍頭,求龍王保佑划船平安。

3.1.3 比賽形式

傳統自在自發期的龍舟競渡,可以分為龍舟游鄉、龍舟集會、自由競渡和有組織的競渡等形式。在龍舟游鄉中,走親訪友享受節日的歡樂才是主要內容,競賽是其次;龍舟集會和自由比賽是傳統龍舟競渡最普遍的形式,一般在較大的村鎮附近都有適合競渡的河流湖泊等。自由比賽在有些地方就是兩隻龍舟比賽,而有些地方則數量多少不論。比賽形式也比較自由隨意。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有組織的龍舟比賽,與現在作為體育活動的比賽不同,它是指按傳統習慣加以組織的比賽,對比賽的人員和船隻沒有專門或嚴格的規定。各地對比賽的組織程度都處於比較初級的狀態,稍微嚴格的有廣東順德的龍舟比賽,規定了起點、終點、賽道和競賽方法。

就龍舟劃法而言,自在自發期的傳統龍舟大多採用坐姿划槳。有地方志記載:“每船以十餘人,執短橈,坐而劃之。”也有一些地方採用其它姿勢划槳,湖南汨羅的龍舟手在比賽時,會採用低頭跪姿,奮力划水。貴州清水江畔的苗族是站立划槳,福建西部地區有單腿跪劃,雖然有各種划船姿式,但還是以坐姿為主。

3.1.4 結果認定“搶標”、“奪標”是許多地方的傳統龍舟比賽成績論定的標識。“標”有各種各樣的東西,由民眾自發籌集或組織者設立。無論是在自在自發期、恢復調整期還是加速發展期,傳統龍舟在搶標和奪標上都基本不變。有些地方的龍舟比賽以領先為勝,沒有獎品,但是在終點處必然會有觀眾將一米多長的紅布或綠布掛在竹竿上,領先的龍船就可搶到布條。也有組織者設立的“標”,標點在終點的彩船上,豎立標旗,頭標為紅旗,二標為黃旗,三標為綠旗,標旗上有一串鞭炮。奪得標旗的龍舟是相當榮耀的。龍舟比賽的搶“標”,根本上還是家族或地方榮譽的爭奪,有的地方既無獎品,也不搶標,但競爭也比較激烈。

3.2 令行禁止期(1949 年-1976 年)

3.2.1 賽前儀式

傳統的競渡儀式在令行禁止期被作為封建迷信殘餘遭到了搗毀和破除。在破四舊(即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運動中,競渡儀式連同競渡活動本身都被中斷。

3.2.2 比賽形式

儘管建國初期還有些地方先後對龍舟競渡進行了適當的組織,但活動基本處於時斷時續的狀態。到了“文化大革命”,許多地方基本上停止了競渡活動。以江西龍舟運動為例,在此期間,江西龍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不僅競渡活動被嚴加禁止,而且許多地方的龍頭、龍尾也被燒掉,龍舟被劈爛,如江西新建縣的83 條龍舟無一倖免。當然也在一些地方,少數農民把龍頭龍尾藏起來,劃著名光船躲到偏僻的港河自行競渡。總體而言,此一階段的競渡活動處於低落狀態。

3.2.3 結果認定

由於競渡活動被中斷,自然也不存在新的成績評判和結果認定形式的出現。即使競渡活動間或出現,其結果認定也與自在自發階段的認定形式基本相同。

3.3 恢復調整期(1976 年-1984 年)

3.3.1 賽前儀式

競渡儀式或被重新記憶,或乾脆遺忘。在遭受前一階段的被搗毀和破除的命運之後,此一階段的競渡儀式,在內容和形式上,與自在自發期的儀式相比,已經發生了改變。

3.3.2 比賽形式

1976 年在香港舉辦的第一屆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被視為我國競技龍舟的發端,由此宣告了現代競技龍舟的誕生。因此從恢復調整期到加速發展期,競技龍舟的比賽形式就發生了改變。青年婦女已經作為參賽選手出現在龍舟賽事中, “女子不能上龍舟”的舊傳統觀念遭到摒棄和破除;同時地方宗族械鬥的劣習也逐步被清除,競賽道德和風尚開始確立。

3.3.3 結果認定

與自在自發期相比,此階段的結果認定方式在域外龍舟運動的積極影響下,開始出現不同。競渡方法有所改革,有些地方用“計時”的方法取代了傳統的“搶標”。

3.4 加速發展期(1984 年至今)

3.4.1 龍舟構造

1984 年出現了應專門比賽要求而建制的現代競技龍舟。根據中國龍舟協會頒布的《龍舟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中對比賽器材的規定,對舟長舟寬以及對舵槳和划槳的長度和寬度也進行了明確規定。並且新型龍舟的製作材料也由傳統的杉、樟、檜、柚木發展到了玻璃纖維材料製作。除了材質發生根本改變之外,船體裝飾也在更新。裝飾上除了龍頭龍尾船體龍紋和鑼鼓之外再無其他裝飾。

3.4.2 賽前儀式

此時的儀式內容已經發生較大的改變,祭祀儀式與文藝表演並存。在社會除舊布新的文化運動中,龍舟賽前的求神祭神儀式發生了變化,有些地方在賽前已經不拜神了,有的即使拜神也只是老年人參加;而供奉龍神的神廟也成為了歷史記憶,只有湖南汨羅的朝廟習俗仍在延續。如今的儀式,祭禮與文藝雜技並存,成為節日盛典和狂歡的組成內容。

3.4.3 比賽形式

從 1984 年原國家體委把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後,其統一競賽規則也宣告誕生。

競賽形式分為直道競速、環繞賽和拉力賽。地方的龍舟節為豐富龍舟賽的節日氣氛和民俗文化,對競賽項目也進行了匠心獨具的設定。如XX 年的陝西安康漢江龍舟節把競賽項目分為競技型、表演型和趣味型3 類。競技型包括直道競速、萬米拉力和橫渡漢江。表演型項目有群雄鬧漢江(搶鴨子、搶彩球)和200m 龍舟接力,趣味型項目包括龍舟對歌和龍舟投球等。將龍舟比賽同旅遊觀光、城市魅力打造聯繫起來也是近年龍舟比賽節目多樣化的原因之一。

此外,在加速發展期,龍舟劃法也發生了變化。在以往以歡慶節日為主的龍舟賽里,娛樂為重,競賽次之,所採用的劃法以沿襲為主;在現代比賽中,競賽為主,在沿襲傳統劃法的基礎上,運用現代運動訓練方法,對龍舟選手的選材、訓練的結構模式進行了新的探索。

3.4.4 結果認定

加速發展期的現代龍舟比賽以同步起航的各龍舟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來判定名次。競技龍舟均以“計時”為成績評判標準,傳統龍舟仍然存在“搶標”的結果認定方式。

3.5 龍舟競渡的現代性生成機制

龍舟競渡作為一項流傳千年的傳統民俗,在相當長的傳統日常生活世界中,都以一種驚人的韌性保持其“不變”,從傳統民俗到傳統體育與現代競技兩種形式並存,這不僅僅是活動本身的變更,也代表著一種自在的經驗式文化模式向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轉變。社會轉型對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影響也主要體現在以上四個方面。在轉型前,龍舟競渡的傳承主體和傳承技術層面均可體現為一種自在自發的意識狀態和活動方式;活動組織方式也遵從傳統習俗的經驗主義活動圖式;傳承心理依賴以血緣地緣為主的天然情感並同時仰仗以家庭、道德為主的自發調控系統。正是在日常生活世界理論範式的審視下,本文對龍舟競渡流變歷程中顯現的若干現代性要素的分析於此展開。

3.5.1 傳承主體突破血緣和地緣的聯結方式轉向以地緣和業緣為主

傳統日常生活的基本圖式表現為以重複性思維和重複性實踐為主的自在的活動方式。這種自在自發的活動圖式在在我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過去依賴傳統經濟基礎而衍生的民風民俗已經逐漸發生了變化。中國文化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團隊精神文化,以家庭為細胞的農業自然經濟和血緣宗族關係在兩千多年的社會變遷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直到現代。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關係的基本單位就是“宗族”,在龍舟比賽中,通常同一鄉隊或同一村隊的龍舟隊員都來自相同宗族。“宗族在鄉村社會中所發揮的功能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政治,經濟上舉足輕重,在社會和文化功能上更是占據主導地位,最能體現宗族發展特徵的就是祭祀活動和公共事務中的組織權利運作。”從龍舟比賽的發起、組織和動員來看,均是由血緣劃分的宗族代表及成員或是以地域劃分的自然鄉、村的代表及成員來參與。但是在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後,宗族形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具體體現為宗族人口的削弱,宗族財產的減損和族權的喪失。以宗族為原型的士紳的地位和勢力的變遷也是社會變遷中既定事實的一部分。

在以血緣為聯繫的宗族形態瓦解的同時,以地緣為紐帶的日常交往也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突破了傳統封閉的交往閾限,人們以往靠地緣或血緣的自在交往模式出現了斷裂,以自由、平等、理性、契約、開放為特徵的非日常交往活動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龍舟競渡傳承主體的變遷於是產生。就傳統龍舟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言,以地域和血緣為聯繫的自在交往方式仍然占據一定的分量,農民隊伍是龍舟競渡傳承的重要力量,而現代競技龍舟的參與主體包括農民隊伍、大學生隊伍、職工隊伍等。參與主體中的農民儘管還在一度程度上依附於土地但是已經在消解了封建等級制和血緣宗法關係對人身發展的束縛之後,已經不再是傳統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活動的自由和空間也在擴大。而其他參與主體如職工和大學生等新型主體也是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產生的,在新型主體身上理性、契約、自由、平等和自覺開放的活動圖式體現得更為明顯。

3.5.2 傳承方式從自在自發地身口相傳逐步走向多元化發展道路

由於民俗藉助傳承人的習得而承傳,因此它在古代與現代、前輩與後輩間的形態不可能始終如一、分毫不差。傳承人作為創造、傳承、享用民俗事象、物象、意象的主體,總是在其實際生活的時空背景下,對作為客體(對象)的民俗傳統做出能動的判別與套用。新時期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打破了原有民俗的傳承背景和自然演進的節拍,同時不斷改造著傳承主體,並以新思想、新知識、新信息、新眼界而使他們成為文化新人。突破了傳統日常生活世界閾限的民俗體育傳承主體已經不再滿足於重複性日常思維中所關心的“是什麼”以及重複性活動中所踐行的“怎么樣”,而是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技術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的引導下開始超越重複性思維和重複性實踐的活動方式,逐步培養其非日常活動主體的主體精神和創造性。而實踐主體的創造性則突出表現為龍舟競渡的技術傳承方式的變遷。

龍舟競渡作為一項身體活動,屬於活人傳承的身體技藝,像流傳下來的龍舟划槳技術,就是依靠輩際之間的身口相傳。在以往,長輩把民俗轉化成語言或生活中的行為告訴晚輩——這是我們固有的對於民俗傳承方式的想像。但是,伴隨著工業文明所能提供的各種傳媒工具進入越來越多的都市家庭後,這一傳統方式也在悄悄改變,甚至被顛倒過來。後輩對於知識和技術的了解和掌握並不一定需要靠代際之間的身口相傳,就龍舟競渡而言,無論是龍舟的製作技術還是划槳技術,都已經不再是秘而不宣、身口相傳的事情。新型製作材料的出現使得祖傳龍舟技術失去了秘而不宣的原動力,國外龍舟技術的飛速提高和我國龍舟技術水平在龍舟錦標賽上技術優勢的逐漸喪失也使得原本身口相傳的划槳技術面臨著新的挑戰。

從而使得傳承主體在開始突破重複性思維和重複性實踐的窠臼中走出來,逐漸重視對龍舟運動規律、特點、技戰術的重視和研究,在划槳技術上也開始借鑑賽艇划艇運動的划槳技術,並按照現代訓練方法對劃手的起航、途中、衝刺技術和舵手技術及鑼鼓手的指揮技術都開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探討。

3.5.3 傳承心理由全身心參與轉為娛樂參與和消費相結合

必須承認,如今人們與信仰“萬物有靈”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就民俗本身而言,民俗的自然萌生階段在本質上是民眾的內心渴望。那種不自覺地從生活中引發出來的娛神娛人的需求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的樂趣,形成民俗,具有一定普遍模式的文化生活後就此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折射出的民眾心態是:以全身心的虔誠和熱情來參與。

在傳統日常生活世界向現代日常生活世界轉型之後,民俗也經歷了從自然萌生到製作乃至消費的發展歷程。伴隨著小農經濟解體,由小農經濟派生的民風民俗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變革中遭遇了深刻的變化。在現代日常生活世界中,龍舟競渡已成為文化多面體,由單純的競渡活動發展成如今的龍舟節。龍舟節的出現,至少表明了一個前提,就是民俗和體育可以作為一種資源進入市場。節日期間是以龍舟比賽為主線,加上開幕式,祭祀活動,經貿活動,文化交流,民俗欣賞和文藝演出等活動。龍舟節的開幕式已經決然不同於傳統龍舟所延續的競渡儀式,儘管無論從形式還是從表現內容上都等同於文娛表演,但開幕式的節目內容中還是以弘揚當地民俗傳統文化為主線,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過去歷史記憶的保留。對過去文化事項的借用,還由於“過去的形象一般會使現在的社會秩序合法化”。[6]競渡組委會精心籌劃賽事的廣告招商,將龍舟賽的獨家冠名權,參賽龍舟隊的冠名權,文娛晚會冠名,賽場廣告位以及指定用品等進行招商招租,徵集協辦單位等。市場經濟在像龍舟節這樣以民俗文化特色為賣點的體育比賽中,不但不會被削弱,反而顯示出強化的特徵。同時本不具備功利性的自發民間活動遭遇到強烈市場經濟的驅使,變成了功利性的商業活動。

此外,大眾文化對於以血緣地緣等天然情感為代表的自然主義的衝擊也是顯而易見的。

它的突出特點就是以大量的信息、流行的樣式、模式化的製作流程和娛樂的性質,滿足大眾的消費需要。古老的陌生經過傳媒的發掘和編排,再經過市場的包裝和運作,就可以迅速匯入追求刺激的大眾文化之潮流。由此可見,當民俗進入消費階段,改變的不僅僅是活動本身,更深層次的改變是從參與到消費的民眾心態。被消解了神聖性的儀式,如今在大多數人們眼裡只是一種遊戲。在新的生活場景里,舊民俗只能以點綴的角色出現,只是被觀賞,而不是被體驗,在丟掉了神性和心靈的信仰之後,獲得的是娛樂和感官的刺激,現代社會的人們就再也不能成為民俗儀式真正的參與者。

4 啟示

(1)傳承主體的變更和傳承方式的革新,均是社會發展變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傳承心理的轉移對龍舟競渡的未來發展將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愛家愛族是龍舟競渡流傳千年的精神文化傳統,如果支撐龍舟競渡傳承的精神文化傳統發生流散,再談傳承發展將成一紙空文。

(2)民俗傳統文化需要特定的文化生存空間。維護民俗傳統文化資源的困難,不在於民俗體育活動本身,而在於民俗傳統文化資源的所有者;不在於個別人的行為,而在於社會的認同;也就是說,民俗文化的所有者的價值觀的教育,是保護民俗文化傳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