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件加工承攬契約糾紛案看民事訴訟證據的認定

一、基本案情

1998年1月某霓虹燈廠與某廣告公司簽訂了加工承攬契約。契約規定:廣告公司委託霓虹燈廠製作一個大廈的霓虹燈廣告牌一塊;完工日期為1998年3月6日;工程總造價為384283元;付款方式為契約簽訂後預付總造價的50% ,完工驗收後總造價的45% 於7日內付清,扣留5% 為保修款,一年後付清;霓虹燈廠需嚴格按廣告公司提供的施工圖和效果圖施工,如有變動,需雙方簽字認可;違約將按工程總造價的30% 賠付;延誤工期一天將罰款工程總額的1%。契約簽訂後,廣告公司給付霓虹燈廠工程款19萬元,又於1998年7月給付霓虹燈廠5萬元,餘款未付。

XX年6月霓虹燈廠起訴廣告公司。霓虹燈廠訴稱:契約簽訂後,因被告未及時提供廣告牌的施工圖紙,致使原告不能及時施工。後經原告多次催促,被告才於1998年3月底交付施工圖紙。當原告於4月底完成廣告牌的主體框架時,因大廈中的客戶提出影響其採光,致使施工停止。以後經被告、大廈及客戶三方協商一致,並要求原設計人對廣告牌效果圖進行了變更設計。被告於6月中旬將變更後的圖紙交予原告,原告按新的圖紙進行了重新施工,於7月初完工。完工後,被告又支付了5萬元,其餘欠款經原告多次催要未果,故訴致法院要求其支付所欠工程款144283元,並支付滯納金。

被告方廣告公司辯稱:我公司依契約約定將圖紙提供給原告,但原告擅自對圖紙進行更改,且延誤了工期,完成後的廣告牌與契約約定不符,小了100 平米,故餘款不應支付。

在庭審中,霓虹燈廠為證明延遲開工責任歸屬,向法庭提交了由廣告公司的經辦人吳某找的效果圖設計人及施工圖設計人的證言,證明圖紙設計完成的時間及施工中間更改圖紙是應廣告公司吳某的要求而改的。霓虹燈廠還向法庭提交了施工圖紙,證明該圖紙上註明的完成設計的時間為1998年3月,及更改前後的效果圖紙各一張。

廣告公司為證明其損失和延遲完工時間及責任,向法庭提交了大廈發給廣告公司的函,證明霓虹燈廠完工日期為1998年11月底;效果圖複印件;吳某證明效果圖的變更未經其同意的證言。

對以上證據法院以當事人雙方互相否定而未經核實判斷,均予以否定。但對未按契約約定時間完工的責任卻以實際完工的時間認定“霓虹燈廠未按契約約定時間完成製作任務,屬違約行為”。

二、對雙方向法庭提交證據的分析

(一)、對於廣告公司提交的效果圖複印件及廣告公司吳某的證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發布的《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十八條規定:“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1.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2.與一方當事人有親屬關係的證人出具的對該當事人有利的證言;3沒有其他證據印證並有疑點的視聽資料;4.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複印件、複製品。”對於效果圖的複印件,首先其只是複印件,並且未與原件核對;其次,對方當事人對該複印件不予認可。因此該證據應為無效證據。對於吳某的證言,因其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屬於本案的利害關係人,並且該證言證明的內容對本單位有利,因此這一證據也應屬無效證據;對於大廈發給廣告公司的函,經調查屬於偽證,該證據也屬無效。對這些證據法院不予認定是正確的。

(二)、對於霓虹燈廠向法庭提交的廣告效果圖設計人及施工圖設計人的兩份證言、施工圖及效果圖的原件等證據,從前面提到的可以看出,首先,在設計階段,是廣告公司的吳某找到的兩個設計人,要求他們進行設計的。這兩個人與霓虹燈廠沒有任何利害關係;其次,效果圖設計人與施工圖設計人是互不相識的,他們均是吳某分別找到的。但是兩個人證明接到任務、完成設計並交出設計圖的時間及與施工圖紙上標註的設計時間是相吻合的,而且兩個人均證明更改圖紙是應廣告公司吳某的要求而改的。從以上這些情況來綜合分析判斷霓虹燈廠向法庭提交的證據,筆者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三款:“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之規定,法院在審查認定證據時應當全面、客觀的,應當辨別證據的真偽,確定其效力,不應僅以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予以否定為條件而排斥另一方當事人的有效證據,也不應在證據經核實即能證明延遲完工責任事實的情況下,以舉證不能歸責。以上霓虹燈廠提供的證據,第一,證人與被證人不存在利害關係,第二,證人之間、證人與圖紙之間證實的情況相吻合,第三,經對兩個圖紙的設計人進行調查核實,他們的證言均是屬實的。綜上這些情況足以反映出霓虹燈廠提供的證據是客觀真實的,具備認定霓虹燈廠未按時完成製作任務,是由於廣告公司拖延開工日期及中間又更改圖紙造成的,因此霓虹燈廠提供的這些證據應當被採納。原審判決認定霓虹燈廠違約延期完工,是違反法律規定和沒有事實根據的。

誠然,在我國的民事訴訟程式中,對證據力的認定主要由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而產生的內心確信程度來決定。這種程度是主觀的和抽象的,但是認定證據標準的依據應當是客觀的,認定證據的內容也應當是具體的、客觀的、真實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司法人員在處理民事案件中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分析證據,認真審查核實證據,確定其效力。

此案經檢察院審查後認為,原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不當,向同級法院提出民事抗訴。原審法院經再審,採納了檢察院的抗訴意見,對該案進行了徹底改判。檢察院對該案的審查,不僅履行了民事檢察監督職權,而且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