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學習材料:以法治班,融情於法

本來有些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欠缺的同學在“觀望”著,甚至認為我可能只會走個過場,然而看到我的鐵面無私,看到小曾大義滅己,他們在這場“遊戲”裡面,不自覺跟風和參與,適應了“遊戲規則”,達到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督促自我長大的目的。

人無完人,違規違紀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而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執法必嚴作為“法治”的重要環節,是為了將矛盾消滅在萌芽期,而違法必究是“法治”的重要保障,是為了使學生養成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管理,營造一個向上的氛圍。一位心理學家指出:“教師與其把主要精力用在面對個別工作方面,不如大力地去創設一個極有良好心理氣氛的集體。”

(2)執法有道

一次,一位科任老師衝到我的辦公室對學生們進行了空前絕後的“控訴”,說我們整班男生嚴重曠課了。我去班裡找來幹部和非幹部男生各2名,給他們紙筆,把他們分在四個位置上給我“講故事”,另找來一些女生了解情況。當我將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時候,我便知道整個事件的始末——兩個學生在課堂搗蛋引發老師衝動的話語,最終導致全班男生的“暴動”。我把33個男生都叫到辦公室,用心理學上的腳本分析的方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當我“設身處地”考慮他們的動機、行為的時候,他們也跟著我將事件進行了還原,當他們隨著我改寫了腳本內容,在不知不覺中構想了倘若那兩位同學不犯錯,他們對事件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有不少同學意識到他們的“義氣”“勇氣”用錯了位置。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想要做一些好的事情,這跟良知意識有關。良知意識支配著人,就像內在的“小孩兒”主導一場“遊戲”,我們可以嘗試修復引導學生的良知意識。比如我們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法,有技巧、不著痕跡地傳達信息,學生會對號入座,發現自己的問題,當心靈內在和我述說的故事產生了聯結,我們的教育管理便成功了。

接著我加入了螺鏇式處理法,將學生分類處理分析。先從紀律學習都不錯的學生開始,到紀律不錯但學習上表現落後的學生,再到思想品德和學習都比較落後的學生,最後是那2個犯錯的同學,將他們的言行一一對應班規的要求。無論是迫於形勢的跟風,還是義氣用事的衝動,又或者是紀律的不自覺,以班規的法則為中心層層推進,讓教育的效果環環相扣。最後加大猛藥,我讓他們從班規的角度思考他們將自己的“孩子”置於了何地,讓他們討論如何根據班規處理自己。治班之招無數,不同學生不同招數,多個招數解決一個學生,像qq空間裡的動態關注一樣,班主任要創新套路來面對學生問題的更新。

(3)融情於法

成績優秀的小蔓每個月至少遲到4次,根據班規,她應該繞操場跑2圈、在班裡宣讀班規、加2次教室打掃任務、扣德育分4分以及取消期末評優的資格。可她只是每個月被“罰”出2份英語練習卷加1次教室打掃任務。為什麼她享有特權呢?因為星期天晚上,爸爸要上夜班,她每個星期一的早上除了要早起做飯,還要用三輪車載行動不便的媽媽和菜去菜市場,幫媽媽擺好攤子再回家帶弟弟妹妹上學。在我了解真相後,我和同學們討論,決定對她“網開一面”。日本的教育社會學家片崗德雄說班級制度不同於組織制度,它是一種“體貼的紀律”。儘管違法必究,但如果是事事計較嚴懲,那反而有損教育的本意,因此,班級管理有時需要點糊塗的藝術。這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一種彈性管理。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人,班規也要有人情味,體現人文關懷,而不是一條條冰冷的法則。

還有一位陳同學,一星期至少遲到3次。你搬出班規要求他不準遲到,或者根據班規對他進行嚴重的懲罰,他做不到,你再怎么依法辦事都是不現實的。我們的班規對他進行了特殊“照顧”,規定他第一個月每星期最多遲到2次,第二個月每星期最多遲到1次,第三個月起每半個月最多遲到1次,超過次數按班規處理。三個月的緩衝期,給了他一個階段性改變的機會,當他感受到尊重和寬容,發現降低了的要求的可行性,他便更願意去接受班規的監督改變自己,維護班規。教育的成功並不僅僅在於培養最優秀的人,還在於培養天天有進步的人。一個翹首向善、滿懷希望的靈魂,他一定能戰勝自我和超越自我。這才是以生為本、以法治班的重要意義所在。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警示和批評,但必須是善意的。根據班規來處理學生的違規違紀行為,班主任應避免當眾批評學生,可以私下做違規違紀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確認識錯誤,接受班規的處罰,讓班規應帶著一顆寬容的心去理解學生,讓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合乎情理的嚴格,而且是充滿人情味的關切,這便是“法”和“情”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