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年度組織工作總結

xx鎮年度組織工作總結

年度組織工作總結 

一、全鎮概況 

烏敦套海鎮位於翁旗東南部,地處東北第一大水庫――紅山水庫湖畔,屬全國重點鄉鎮。305國道穿越境內,全鎮6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2萬畝(水澆地4.5萬畝),林地18萬畝,草地8萬畝,森林覆蓋率32%。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8000人。全鎮共有黨員796名(農民黨員398名),設2個黨總支,32個黨支部,61個黨小組,黨員平均年齡46.4歲。XX年糧食產量2600萬公斤,比XX年的2300萬公斤增加800萬公斤,牧業年度家畜存欄7.3萬頭只(其中羊5.7萬隻)。財政收入4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 

二、“三級聯創”工作再上新台階 

鎮黨委根據全鎮黨建工作實際,出台《“三級聯創”工作規範》,從領導、組織、職責、目標、制度、程式等方面予以明確具體的規範,並在工作中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檢查、指導,使工作有章可循,有序進行。積極開展基層組織集中整頓工作,做好黨員隊伍現狀調查,有效解決黨組織、黨員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支部和黨員分類排隊,區別不同情況進行幫助教育,使基層支部班子堅強有力,具有帶領民眾發展經濟的能力,使黨員隊伍素質整體提高,成為民眾滿意、民眾擁護的先進集體。強化農村後備幹部發現、選拔、培養和管理,對村級後備幹部隊伍及時進行充實和調整,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經受鍛鍊,逐步成熟,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按產業類別劃分黨小組。建立流動黨員管理中心,對流動黨員進行規範化、制度化管理。 

“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是我鎮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基層領導班子建設、幹部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始終是黨建與經濟發展的經常性和長期性工作。本著精幹、高效、節支、增收的原則,將村幹部人員指數由過去的91人壓縮到46人,工作效率上去了,各項工作都能創造性地開展,各項開支下來了,每年可節約經費、工資等20多萬元。全年進行兩次集中綜合培訓,並在半年和年終各進行一次評議考核。通過基層組織集中整頓工作,對支部核心作用不突出,不能妥善處理“兩委”班子關係,缺乏凝聚力和戰鬥力的兩個村黨支部的書記進行了調整,調整後的村班子已凸顯生機和活力。現在12個村的“兩委”班子均選好配強,為“聚精會神搞建,一心一意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基層黨組織具有較強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鬥力,核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每個村都結合實際,形成清晰務實的發展思路,確定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建立富有活力的中介服務組織和經濟技術合作組織,“兩委班子”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堅強堡壘。同時,強化黨員隊伍教育管理,注重黨員先進性教育,要求黨員牢記宗旨,時刻保持思想先進性,時時處處走在民眾前列,不落伍,不掉隊,爭做農村致富帶頭人,樹立黨員在民眾中的形象和威信。著力增強黨員的致富、帶富能力,通過他們示範引導民眾共同致富,不論是玉米制種、養羊還是項目開發上,黨員幹部都能重大局,看長遠,不計得失,甘於奉獻,為民眾做出表率。各黨支部把黨員按知識水平、年齡結構、專業特長進行劃分,與鎮幹部黨員結對結組,讓他們有組織、有計畫、有分工、分梯次進入民營經濟及致富產業各領域,揚長避短,大膽嘗試,先發展種養能手、個體企業,積累經驗,再多層次、全方位進入民營經濟戰場。在各村中,黨員率先進入了勞務經濟、中介經紀、草業開發、養牛、養羊、種籽繁育、生態產業等領域,逐步壯大,形成了規模,發展為產業,為地區經濟的發展闖出新路子,為民眾致富樹立了榜樣,民眾自強奮進奔小康有了參照目標,從而改變傳統經營理念,與黨員攜起手來,共同走上發展之路。 

在社區黨建工作中,全面啟動實施“四五”工程,首先解決人員、場地、經費問題,做好各方面基礎工作,紮實開展“綜合示範區”工程、“特色示範區”建設、“三心共建”活動、“結對共建”活動,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城鎮社區兩個文明建設中,真正發揮了作用。社區黨建注重社區服務,幫助居民排憂解難,創建生活便利、社會穩定、環境優美、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充實的新型社區。培養和樹立社區黨建工作中的優秀典型,發揮餘熱、老有所為的李項臣,發展企業、關注公益的李占華等一批黨建工作先進分子脫穎而出,帶動社區黨建不斷向深層次、高水平發展。 

深入開展爭創“六十佳”活動。三道溝、敖之木等“十佳”規範建設村,二節地、新府等“十佳”種養專業特色村,李寶財、劉德虎等“十佳”致富帶頭人,鄭奎、張樹軍等“十佳”農民黨員致富標兵,李占華、馬宗廣等“十佳”個體私營黨員創業標兵,紅山酶製劑廠黨支部等“十佳”新型經濟黨建組織相繼湧現,為黨建工作增添了新的內容。現在,十二個農村黨支部中,有十個成為“五個好”黨支部,鎮黨委也連續三年被評為翁旗先進黨委,今年11月,鎮黨委被評為市級“五個好”先進黨委。 

三、突出富民、便民兩條主線,創建高效、務實服務型政府 

首先,以民為本,創建便民服務政府。面向民眾,組建了五支隊伍。為最大程度地方便民眾辦事,讓民眾少走路、少花錢、少耗時,能到戶辦的事不到村,能到村辦的事不到鎮。鎮黨委將服務視窗前移,根據幹部的崗位職責和專業特長,成立了科技服務下鄉、文化服務下鄉、醫療服務下鄉、政策法律服務下鄉、政務服務下鄉五支工作隊。在先做好公示的前提下,對於救災款物、退耕還林草補貼、糧食補貼等都由幹部親自送到農戶家中,或以自然村為單位定點發放;小規模的科技培訓,由技術人員帶著設備、資料到農戶家中舉辦;政務活動儘可能通過電話聯繫,讓幹部深入基層,上門服務。宅基地審批,林木採伐、計生指標審批等事項,均可通過電話聯繫,由工作人員3日內上門辦理,辦結後將有關手續送到農戶家中;民間糾紛處理隨叫隨到,上門調解;中心衛生院每個周日都由院長帶隊,組織各科室資深大夫到各村農戶義診,免費為民眾進行b超、x光檢查;信貸發放和回收,也由信貸員上門服務。通過工作隊進村到組入戶為民眾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樹立了良好的公僕形象,受到了民眾的歡迎。方便民眾,建好了一個視窗。鎮黨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