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紮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工作總結

(五)排民憂,生老病死有人管。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扶貧開發等工作紮實推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據統計,全鄉累計為1323名低保人口、110名五保人口發放低保金269多萬元。60歲以上的老人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已經啟動。在醫療保障工作中,鄉中心衛生院爭取到國家對中心衛生院投資300多萬元的建設項目後,新建一個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的住院部,全鄉22個村級衛生室,除2個村免建外,其餘20個村級衛生室建成並投入使用。動員全鄉民眾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紮實開展春秋兩季計畫生育優質服務活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內。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護農民利益。大力開展擁軍優屬的軍民共建活動,把“雙擁”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對傷病殘退伍軍人進行了扶持救助,軍屬代耕費按時發放,每年足額完成了新兵徵集任務。投資90萬元,在集鎮附近建設一座標準高、設施齊全的敬老院,目前入住率達90%。

(六)倡民風,建好文化陣地頌黨恩。利用項目資金,新建一個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更新了電視接收、輸出設備,配備了攝像機,將電視轉播由原來的13個頻道增加到現在的25個頻道。投資10多萬元為各村配備3個廣播,實現了“村村通廣播”,利用這些宣傳陣地自辦了農村科技、法律法規、生活常識、身邊事跡等節目,保證自辦節目每天播出時間3小時以上。村村建起了文化廣場,建起了文化中心戶,建起了包括棋牌室、圖書閱覽室、健身苑點等室內外文體活動場所,每逢重大節日,便組織文藝愛好者自編自導節目在全鄉範圍內巡迴演出,達到了自娛自樂的效果。為了在全鄉掀起了“唱響錦繡**”的熱潮,成功舉辦了“和美**”攝影比賽,創作出一大批優秀攝影作品,全面反映我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建設成果。因地制宜,挖掘潛力,大力開發歷史文化和旅遊文化。鄉域內歷史古村落、古街區、古建築群、文物古蹟和皮影戲、絲弦鑼鼓、山歌等非物質傳統文化比較集中,較完整地反映了明清兩朝及民國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另外,境內旅遊資源富集,緊抓旅遊這個“無煙工業”,全面實施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重點突出“山、水、石、洞、戲”特色,著力把**打造成休閒度假、守獵、觀光、探險、訪古的旅遊勝地。

(七)解民困,聚集資金挑大樑。針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資金短缺日益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這一問題,鄉黨委、政府在創新農村資金投入體制上大膽探索,大膽突破,積極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形成了“八方進財”的可喜局面,聚集建設資金1.1億元,有效破解了資金瓶頸。一是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解決資金難。相繼爭取到低產改造、交通建設、中心衛生院建設、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互相配合”的原則,有力支持了試驗區建設。二是拓展信貸業務,解決資金難。在抓好郵政借貸業務的同時,縣委、縣政府在我鄉建起了首家“三農”工作站,據統計,今年在全鄉開展貼息貸款165萬元、商務貸款和農戶擔保貸款100多萬元。三是鼓勵農民自籌資金,解決資金難。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按照“政府搭台,農民唱戲”的思路,通過“一事一議”的途徑,充分發動民眾,鼓勵農民積極主動地投資投勞900多萬元。四是鼓勵老闆捐資,解決資金難。在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積極探索社會化服務新路子。在幸福、黃泥榜兩個新村建設中,開發商無償完成水、電、路、綠化等公益設施。商人林承江一次性捐款40萬元幫助許沖村新建一座70長的漫水橋。頭戰坪村由四位老闆捐資20萬元,受益區民眾自籌資金3萬元,在油河口處架設一座長30米的石拱橋。五是成立資金互助社,解決資金難。由能人牽頭,成立了由33名社員參加的“**縣手拉手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吸收股金100萬元,有效解決了制約農村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五是統籌盤活部門幫扶資金,解決資金難。“領導幹部當村長”和“雙聯雙促”是試驗區建設的重要載體。縣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和部長以及網通等5家單位幫扶示範村,他們把工作重心轉向示範村,將本部門掌握的資源、資金更多地投向示範村。通過加強溝通銜接,統籌盤活了財政、水利、電力、交通、教育等各部門的幫扶資金,有效地彌補了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