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中的規則培訓方案

3.鞏固概念

提問:“自由”的定義是什麼?

(二)教育中自由的含義

1.含義:自我尊嚴不受侵害,自己對自我的體驗。

2.情境再現

(1)請一位教師與培訓者對視,培訓者手指教師什麼也不說,對視1分鐘。

(2)分享感受

(3)分析:當自己被人無聲的指責時,內心會有一種畏縮、委屈、憤怒等多種情緒體驗。自我尊嚴感是一種存在感,當別人指責自己時,儘管會感到不舒服,但存在感始終在。特別是沒有了存在感,深感自己的渺小

三、實操演練

(一)案例1

1.事件:一個孩子不斷要玩電子產品,看完電視後玩電腦,電腦玩完玩手機,玩完了手機再玩學習機。

2.討論:如果你是這個孩子的母親你會如何做?

目的:檢視教師是否能在理解規則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規則來避免衝突發生。

3.措施:

(1)與孩子協商規則:每天看1-2盤碟片,每次半每

小時,與電視保持3米遠,看完後自己關閉電視。

(2)成人需與孩子確認:你確定這樣做嗎?(這表現出成人與孩子間的相互尊重)

(2)如果孩子看完兩盤碟片後還要看,成人可說:我

理解你的感受,但這是我們之前說好的事。你可以哭,我理解。(表現出成人尊重孩子的情緒渲泄。

(二)案例2

1.事件:兩個孩子來回打鬥,成人如何解決?

2.措施:

成人建議孩子換一個遊戲玩,這是英雄主義的遊戲不可以存在,會對彼此造成傷害。因為孩子間往往是由玩著打鬧,發展成真打。

3.事件進一步發展:兩個孩子打鬧玩後,相互推卸責任,在老師那裡告狀,尋求支持。

4.措施:

(1)請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情?

(2)你們2個誰先說?

(3)請告訴我細節。

(4)你們彼此碰觸對方身體有沒有經過對方同意?

(5)請打人者向對方道歉,教師並向受害者說:他打人老師會處理的。

(6)你打他了,這也是粗魯的行為,你也應向對方道歉。

(7)下一次你們要知道再與同伴玩時,要學會邀請同伴。

(8)如果一方邀請另一方玩時遭拒而哭鬧,教師引導:你要尊重對方的選擇,他有權對你說“不”,而你也同樣有權拒絕別人的請求。

5.梳理流程

第一步:明確粗魯的行為不可以

第二步:請當事人陳述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建立關係需得到別人的同意

第四步:尊重別人說“不”

第五步:有得利說“不”

6.提升經驗

(1)規則的核心:粗魯、粗俗的行為不可有

(2)產生糾紛時,先照顧孩子的情緒,既先傾聽孩子的陳述。

(3)標準語言:請告訴老師發生了什麼事?誰先說?

(4)聽完一個陳述,再聽另一個人的陳述,並反問孩子:事情是這樣的嗎?

(5)剝離事件內容

打人都是粗野的行為

(三)案例3

1.事件:同伴間互相威脅,如果你不給我玩具玩,我就讓別人不跟你玩。

2.措施:

(1)對於4-6歲幼兒的解決方案

培訓者演示:我們是不是好朋友,與你要的這個玩具沒有關係,你在威脅我,請你尊重我的選擇。

(2)對於小托班幼兒

培訓者站在手持玩具的教師身邊演示:你告訴他這是你的東西,請你尊重我。接下來,培訓者拉著遭到拒絕的老師身邊說:這是她的玩具,請你尊重她的決定。

啟示:物的歸屬感應從小建立,而分享的核心是要學會抉擇,不是強制的分享。

四、 基本規則

(一)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1.情景再現

(1)由兩位老師配合演示互搶一本書,一個搶到了書,另一個則哭;培訓者扮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