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2015—2016學年度校本培訓計畫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教育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根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著眼於教師綜合素質、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建設更加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服務於課程改革的需要,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探索教師繼續教育校本培訓模式為中心,發揮校本培訓的功能和優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努力營造教師終身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根據市縣教育局要求,因地制宜,切實做好我校校本培訓工作,全面提升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二、總體目標

1.以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切入口,促進全體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和教學手段,最佳化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素質精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能夠適應21世紀素質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師隊伍。

2.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套用培訓,鼓勵部分學科的部分青年教師製作具有一定質量的學科特色的課件、網頁和網站,在部分中老年教師中間進行上網瀏覽教育信息資源的培訓,使得信息技術更好地與學科教育進行整合,使信息技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

3.結合本校的實際,加強教研活動的開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達到教師整體素質與學校綜合辦學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機制,加強青年教師培訓,促進青年教師儘快成為“青年骨幹教師”。

5.對全校教師進行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把全體教師造就成具有“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的優秀品德;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好學進取、精益求精的優良作風”的優秀群體。

三、具體目標與內容

1.全員培訓

目標:通過培訓,提高全體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準,依法辦學,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業愛生的師德標兵,杜絕違規的教育行為。促進全體教師教育理論、教育方法、教學手段的轉變。

內容:政治思想與師德教育,教改新動態,教育教學實踐探索研究。

方式:講座、研討會、考察等,並與自學相結合,側重於實踐活動(力求結合學校實際,為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服務)。

時間安排:每周五學校定期進行政治、業務學習,各教研組每周進行一次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並不定期參加各級研討會。

職能部門:校長室、教務處、教科室及各教研組。

2.青年教師崗位培訓

對象:新調入的教師和去年分配的教師以及所有的青年教師。

目標:為使剛畢業到校的大學生儘快適應我校教育教學實際,幫助青年教師儘快熟悉教育教學業務,勝任崗位工作,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內容及要求: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法規、學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規、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藝術等。繼續實施“青藍工程”,青年教師要拜教學經驗的教師為師,認真向師傅請教,主動請師傅指導班主任工作,聽評課和檢查教案。青年教師每學期聽課節次數應不少於30節。培訓中堅持“突出學科性,注重實踐性,體現創新性”和“一年學,二年仿,三年創”的原則,按照培訓方案的要求,卓有成效、扎紮實實地開展各個階段的培訓工作,促進新教師儘快成長為骨幹教師。 

活動形式:採取報告、講座、觀摩、討論以及師徒結對、新教師優質課評選活動等相結合的形式。

3.教育新理念以及新思想的培訓

目標:進一步領會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以及新課程標準所體現的理念,幫助教師了解各學科課程改革的突破點以及對教學的建議,使教師能以此為依據,在對教材進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將理論運用於實踐。要求教師每周學習一篇理論文章,每學期要“吃透”一本教學專著,記一萬字的業務學習筆記;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開闊教師視野,提高教師的素養,促使教師的專業不斷發展.

內容:

1)各學科新課程標準及新課程標準解讀,相關的教育教學論著,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有關檔案、通知精神,各種教育雜誌上的有關理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