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生課外閱讀情況的總結報告

九、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只有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才會努力去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才會將學生的“要我讀”轉化為自主尋求的“我要讀”。正如劉國正先生言到:“有了興趣和習慣,你不讓他讀都難,幾天不看書,他就會覺得空蕩蕩的,難受。”

我們通過實踐,總結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動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樹立榜樣激發動機。老師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愛讀書的故事,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動機。學校組織“書香班級”、“書香少年”、“書香家庭”的評選,樹立典型激勵學生,使學生逐漸認識到只有多讀書,肯讀書,才能有較高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2.創設氛圍激發動機。學校在環境布置上獨具匠心,校園內名人名言佳句牌匾、條幅已成為學校的獨特風景。班級圖書角的布置各有特色,有“好書推薦”,有“讀後一得”,有學校向每班推薦的讀物,也有學生從家裡帶來的圖書,課間隨手就可拿起一本來翻閱。

3.開展活動激發動機。閱讀交流活動可以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它為正在進行課外閱讀的同學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讓收穫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又可以吸引還沒有投入閱讀活動的同學。學校每年舉辦一次校園讀書節,讀書節上各年級的活動精彩紛呈,如低年級開展講故事比賽,中高年級進行賽詩會、朗誦會、故事會、演講賽、讀書報告等。其次,學校還注意根據主題閱讀活動進行階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報評比、讀書心得展出、讀書筆記評比展覽、優秀讀書筆記廣播等,閱讀交流活動的有效開展,把全校的閱讀氛圍進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學投身閱讀活動。 

4.師生共讀激發動機。教師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後,寫下各自的讀後感,在班級內進行交流,這種做法深受學生歡迎,有了老師的參與,學生們熱情高漲,都願意去讀去寫。

(二)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生愛上了讀書。

書要靜下心來讀,這是讀書最重要的習慣之一。如何把學生帶進書本,讓他沉浸在書的海洋中,陶醉在書香中,創設良好閱讀氛圍至關重要。學校在激發與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動機的同時,保證學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閱讀時間。

讀書還要勤於動筆,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們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還要寫好讀書筆記,讀寫結合,以讀促寫。根據年級的差異,學校為不同年級學生設計了《讀書筆記本》。讓低年級學生學會寫摘抄式筆記,即教會學生在讀書時,遇到優美的字、詞、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佳句、俗話諺語,把它摘抄在讀書筆記上;中年級則是指導學生在讀過書之後寫下對所讀書的體會,即讀後感;高年級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不僅要求寫好讀後感覺,還要求能寫出書評。在每周一節閱讀指導課上,由語文老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輔導學生作好閱讀筆記或閱讀報告。一段時間下來,學生養成了較好的讀書習慣,促進了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實現了課內與課外連結延伸,拓展閱讀空間。

讀什麼書有益,怎樣閱讀,教師要加以指導,並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做到課內外結合,以一帶十,相互促進,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有了這樣的閱讀基礎,那么讀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謂“書越讀越薄”,學生的閱讀不再拘囿於語文書,實現了由課內與課外連結延伸的“立體閱讀”。 

(四)建立家校讀書互動機制,帶動了親子閱讀的開展。

“學校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關係,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語文課程標準》)。這就要求我們充分挖掘家長資源,通過“親子閱讀”,建設學習型家庭,營造了孩子成長的理想環境,讓孩子感受人間親情,感悟生活哲理,感觸現實世界。

(五)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培育了校園書香文化。

進行課題研究活動三年來,學生的閱讀水平、寫作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學校組織學生自編個人習作專集,一學年舉行一次班級習作彙編和學生個人習作專集展覽、評選活動。一本本習作專集,那新穎的書名、精美的插圖、優秀的文章展示了學生的作文水平和綜合素養。

英國哲學家笛卡兒說:“讀一本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閱讀是點亮人生的精神明燈,是構建學生精神家園的唯一途徑。學校將打造書香校園與學生的養成教育結合起來中,針對學生成長的出現的問題,開展諸如誠信、善行、感恩、禮儀、寬容等專項讀書活動,在濃郁的書香中使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