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中數學課堂競賽總結反饋報告

6、講練結合,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

傳統教學重視“雙基”,今天的三維目標也有“雙基”。因為這種練習針對性強,可在不同情境中重複同種推理,有利於定向地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所以,我們堅持優良傳統不會錯。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教學活動的結果,關係到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和效益,有三大功能:導學、導教、導測評。許多教師不理解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設計教學目標,主要表現在:

(1)不分領域、不分層次或三維目標混淆;

(2)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錯位;

(3)行為動詞搭配或使用不恰當;為了體現教學目標“導學”、“導教”、“導測評”的功效,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使用了一種較為簡便的目標分類,將教學目標分為兩種類型: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

結果目標:(認知領域)了解、理解、掌握、靈活運用;(技能領域)能(會),熟練;

過程目標: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這個目標分類有如下的特點:具有層次性、累積性、獨立性。

①了解、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胡亂搭配;

②不清楚層次和包含和被包含關係;

③結果目標動詞和過程目標動詞混合使用;

④不能正確使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過程目標動詞。

(4)重點、難點敘述不規範。教學重點的本身就是教學目標的一個部分,書寫教學目標,可用“理解”、“掌握”等行為動詞,連線知識、方法等內容,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只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最困難的一個知識點,因此,書寫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應該去掉描述內容前面的行為動詞,直接陳述相關的知識點。

(5)教學目標落實不到位,有說的不做,做的不說的現象。

2、合作學習流於形式。主要表現在:

(1)對合作的內容缺乏選擇,不論什麼內容都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2)合作學習泛濫化,一節課中多次使用合作學習;

(3)合作前沒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實際教學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後,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交流”。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組內優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坐冷板凳,或者交流偏離方向不著邊際,從而使合作交流流於形式,體現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4)小組合作時間不充分。在教學中時常可以看見,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教師剛把學習的任務布置下去,學生就展開合作學習;還沒有對內容有實質性的學習,教師就“草草收兵”,結束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使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5)匯報交流不充分,一兩個組交流代表全體,交流以“我”為中心,發表的是自己的意見,而非集體觀點。

(6)教師引導不到位。

以上六個方面是開展合作學習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希望各位老師引起足夠的重視。

3、教師角色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課堂教學教師不夠信任學生的能力,包辦代替現象較為突出,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不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四多四少”加以概括就是:

(1)教師講解多,學生思考少;(2)一問一答多,研討交流少;

(3)操練記憶多,鼓勵創新少;(4)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

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程式化,學生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空談。

4、課堂教學的評價與激勵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正確有效的課堂評價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是活躍課堂氣氛的 “發動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策源地”。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能忽視課堂評價蘊藏的巨大潛力,正視目前我們課堂教學評價的種種弊端,積極改進課堂評價手段,挖掘課堂評價豐富的寶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課堂評價的形式單調;

(2)課堂評價的主體單一;

(3)課堂評價的內容不全面;

(4)課堂評價語言貧乏。

本次競賽課堂教學評價與激勵7號、10號和16號參賽選手處理得比較好,如果評價的形式具有多樣化和具體化就更好了。

5、課堂教學封閉和預設多,開放和生成少。

新課程理論下的數學課堂套用設計在繼承傳統課堂練習優點的基礎上,應力求體現五個特點:基礎性、人文性、套用性、開放性、綜合性。這次競賽所設計的問題封閉性的多,開放性的少,甚至沒有。課前預設多,教學生成少,哪怕是有一點生成,教師也沒有關注和解決,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