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用簽字筆繪《清明上河圖》

蕪湖七旬老人用簽字筆繪《清明上河圖》畫掉上百根筆芯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曾將北宋汴京的繁榮風貌、市井的商貿活動躍然呈現。在蕪湖,74歲的老人方國屏家中也藏有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臨摹作品別具一格的地方在於,七米長的畫卷皆是用中性簽字筆勾勒完成,不同於重墨寫意的毛筆畫,而屬於硬朗又不失細膩的硬筆畫。

簽字筆勾出《清明上河圖》

商船雲集、人潮湧動、車水馬龍……市集上,有人或在茶館休息,或在看相算命、或在飯鋪進餐;汴河中,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

誠如世人對《清明上河圖》的推崇,74歲的方國屏對於這幅傳世名畫也是嘖嘖稱道。然而,讓其將硬筆畫與《清明上河圖》合二為一,卻得追溯到十多年前。XX年,方國屏從銀行退休,進入市老年大學山水畫班學習國畫。課間,老師教大家揮毫潑墨,方國屏卻拿著僅有的草稿紙和簽字筆,根據老師所教授的山形畫法,在紙上用硬筆勾勒山形,未曾想,這一個不經意之間,他卻用硬筆勾勒出了別有洞天的山水風貌,連老師看了都頗為訝異。採訪中,對於自己的“歪打正著”和“無師自通”,方國屏相當謙虛:“這也得益於老師教我們的畫法,在很多方面,書法、國畫以及硬筆畫也都是融會貫通的。”

他告訴記者,自己早年就對書法很有興趣並持之以恆,如今他也將硬筆畫的速成歸功於書法帶給他的基本筆功。和水墨畫不同,硬筆畫主要是通過筆觸勾勒線條,虛實結合、畫風嚴謹,將實物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XX年,方國屏偶然獲贈臨摹水墨畫《清明山河圖》,被畫中景象所吸引,從而開始用簽字筆勾勒描繪,用了近半年時間終於完成六幅畫作,拼接印刷後形成近7米的硬筆畫卷《清明上河圖》。

細若髮絲 筆筆見功夫

10月10日,記者在方國屏家中見到了這幅被其珍藏近十年的畫作。他先向記者展示了據其原畫印刷而成的7米長卷,隨著長卷緩緩展開,一幅人物眾多、形態各異、風貌熱鬧的世相躍然紙上:橋樑、城牆、集市、運河等地理環境和建築交相輝映,喜轎、馬夫、挑夫、觀客穿插其中,駱駝、馬匹、家禽點綴其間,河面波光粼粼,河上船舟穿行。方國屏告訴記者,這幅7米長卷是其將原畫拼接找人花費300多元錢印刷而成,隨後他走進房間,將重重包裹好的原畫拿給記者觀摩,一旁的老伴計有芳打趣道:“原畫他不輕易示人,怕弄壞,一般只給人家看原畫的印刷品。”

方國屏畫了六幅圖才將《清明上河圖》臨摹完成。在他的原畫中,每一根線條都清晰可見,粗的約有0.5厘米,細的仿佛髮絲。無論是河裡蕩漾的水波,還是城牆的壁磚;無論是屋檐的磚瓦,還是馬車的車廂;無論是行者的草帽,還是駱駝的體毛,都是用一筆筆線條精心勾勒完成,實屬不易。就在這數不清的線條中,物體漸漸浮現出全貌,《清明上河圖》逐漸躍然紙上。

據資料記載,《清明上河圖》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就是這繁若星辰的人和物,方國屏都用簽字筆“依葫蘆畫瓢”全部勾畫了出來。這其中,凝聚的是其半年筆耕不輟的心血。

畫掉上百根筆芯 半年繪成上河圖

採訪中,方國屏一邊指點記者看畫,一邊解釋說:“這幅畫投入了我大量的心血,我先用放大鏡看透看懂畫後才開始臨摹。為此畫掉了上百根筆芯。”說到硬筆畫中最難描繪的,方國屏指著一艘船的桅桿說:“比如說這條線,畫的時候要筆直到底,但是又不能用尺子畫,不然呆板不好看。”他坦言,這些城牆、船上、屋檐上無數條線線,是“畫得最要命的地方”。每一條線,都需要耐心描繪。

從XX年冬天到XX年的初夏,方國屏就在紙上將《清明上河圖》用獨特的硬筆臨摹完成。寒來暑往耗費的精力與心血,讓他不僅創作了讓人讚嘆不已的硬筆畫,更是讓其將這幅畫視作珍寶。方國屏坦言,畫硬筆畫非常傷眼,如今年過七旬,已再難提筆創作硬筆畫,這幅《清明上河圖》也成了自己硬筆畫長卷的收官之作。